大宋女君記

第402章 378章 戰前光景

當然,石樓一個貧困縣,是不太可能一下子接收人吃馬嚼幾萬張口的,一個縣男女加上也不夠當後勤的啊,而且早前契丹人馬出現在大後方已經造成了一部分民眾恐慌,王縣令為了守城已經挖掘民力,並且在《宋刑統》能力範圍內製訂了嚴格連坐制度,這種情況下,倒是不擔心出內奸或者帶路黨了,但問題是在壓榨也沒有什麼戰爭潛力了。

萬幸劉娥是個熟練內政的,從太原走之前又帶上來熱愛學習的潔清,後者對於疆域知識學習認真,建議道:“大王,臣以為,您的親衛當全部跟隨入城,七千騎兵三千留在附近的石樓山裡預備遼軍攻城,剩下的只好分派各縣了。”

雖然河北籍貫的兵馬這些年跟著大宋在山裡鑽來鑽去的也習慣了,只要有糧有水問題不大,但河東沒有河北的配合能力,而且這1萬多部族也大部分不是河北人。邦媛不得不問道,“縣令,何承矩裡通外國,致使晉南有契丹兵馬侵擾,以你觀察,附近州縣還心向我大宋嗎?”

不等王欽若打馬虎眼,她立刻臉沉,“大令之能,我素來知道,若此番立功,有我說話,寇準奈何不得你,但若畏首畏尾,我讓你即可殉國!”

邦媛這些年講道理多了,除了造謠她名節的,幾乎沒殺過啥有爭議的人,但她早年可是直接明晃晃得要孟七郎死,還有更早的王繼恩傳說。

別人或許不知道,但王欽若早年混汴梁,哪能忘了,立刻道:“大王臣,臣冒昧,覺得人心歸宋。晉南自太祖時便入大宋,況且河東因太行和隴山,黃河,自古就和關中連為一片,兩地商貿往來乃至結親求學都很多,關中勞勞在手,大王又親至,又有幾個人非要跟著胡人自甘下賤呢?若是有城池為依靠,這些胡兵就不會沒頭沒腦的撞上石樓縣了。”

這倒真是,石樓雖然也算險要,但根本不能,作為物流運輸城市,你要找這樣的城池,應該去找玉壁或者介休啊,何況邊地人也不全不可靠,李光輔就認可了他這個說法。

雖然如此,可是邦媛不敢僥倖,這大軍南下,還是要去雀鼠谷,因為已經知道契丹人來了。她自己知道的戰機和地利,沒道理斜軫不知道。

只是王欽若上任不到一年,能組織本縣到這份上,已經算不錯,但你說汾州七縣全都是大宋忠良,他敢說,邦媛也不信。

不過他還是提供了正確的思路,作為縣令,每年要就收稅,水利,徵兵等問題和汾州知州以及其餘六縣主官見面三四次,所以以他的名義說石樓縣危及,請求救援。

以往他是不敢,但如今邦媛大軍一到,哪裡還怕?

正好代地出身的李光輔擔任了送信任務,不過潔清還是有些緊張,問住在縣衙的邦媛道:“大王,您派縣令報信即可,派李都監去,豈不是告訴別人您在此?”

邦媛看著這個一手培養起來的女郎,難得耐心,也是戰前準備,教育道:“難道他們知道不好?”

“臣不是這個意思……王縣令雖說他們八成可靠,但到底沒說死,若他們有人心懷不軌,引來契丹人……”說到這裡,這名將近20歲出身宮廷的女官忽然抬頭,不可置信,“大王這是要以自己為誘餌?”

“談不上誘餌。”邦媛剛剛粗粗看了點縣裡的文書,答道:“潔清,你隨我八年,素來好學,甚至過了貢舉,我且問你,此地連線關中,就算有些心懷不軌之徒,但是契丹人沒有堅城作為糧食通道,後路隨時可能被斷,他能深入多少人?”

不錯,再埋怨晉地民心,契丹暗樁再多,也沒有辦法否認,趙宋已經對這片地區統治長達幾十年,趙炅這個人雖然說有種種問題,但是對於地方的分權還是做的相當到位的。

趙滋雖然不像他,可以不傻,人事兵權在手,地方官員幾年輪換,這種情況下又不是所有官員都出身於太原地區。那有幾個人能撇家舍業的跟著契丹人反對大宋親王?

那叫叛國,那叫謀反,就算你不考慮什麼史書留名,但是現在大宋不像要亡國,一旦緩過這口氣,你的家人也會被滅族的。

邦媛進一步解釋道:“讀兵書也不能讀死了,天時地利人和確實很重要,但是糧食更是關乎軍隊命脈。諸葛孔明之能,我們舉世皆知,幾次北伐,除了馬謖朽木之外,不就是受困於糧食嗎?而今不敢說別的,從代地到太原。秦大官雖不敢說手拿把攥,至少他在那裡,別人是不敢太過離譜的,而我們一路走來,臨汾已經留了部隊看管糧道和倉儲,距離這裡也不遠,就算這些人中有幾個小九九,只要不是鐵了心當宋奸,還是會乖乖的到來,他們一到,我就能清楚這一州之地能動員出多少力量了。”

她頓了頓,望著遠處的石樓山,道:“”何況,只要契丹人不多,就算他們來了,去此一程,我也可以據守消滅他們,十幾年了,她蕭綽不想等了,我也不想等了。”

潔清頓時無奈,只好退下,出了縣衙正想透透氣,卻見街上竟然有人在賣瓜果。

如果按季節和當地的物產來看,這顯然並不奇怪。此地多山,瓜果昌盛。而且正好秋季豐收,百姓以此為副業,是誰也不會禁止的。

但問題是,前幾天朝廷還要打仗,縣令都親自動員衙役和文職辦公人員上城樓防守去了。他們怎麼敢的呀?

抱著這等好奇,潔清找內史拿了點零錢,去買了一兜甜瓜,假裝女使問詢一二,誰知對方很有點小商人的精明,半天才說:“小人原本見大軍來了,嚇都快要嚇死了,可惜限定都握著戶籍冊子,誰敢逃跑,一律按通敵罪論處。後來親王到了,又在縣裡住下,大軍一律不許進城,就算親衛也不得劫掠,違者當街就給砍了。可見國朝是要安定了,小民還有什麼不放心的?”

潔清心裡頓時很沉,她是個亡國之族,向來知道底層不易,後來又透過考試正式在河北接觸民,做了父母官,不免從心裡就有點兒渴望治下安寧,不起戰禍。

他心裡非常清楚,這小商販沒有長遠眼光。大宋的代王確實不許百姓被官兵劫掠,可是也不介意此地被當成敵軍的誘餌,誠然,他也沒有愛惜自身,若有需要,他自己也是幼兒的一環,可對於渴望生活的小商販和普通民眾來說,未免過於殘酷。

只是潔清到底,不是傷春悲秋的文人,只是沉默了一會兒,就把甜瓜拿回去,請代王吃瓜。

畢竟,說一千道一萬,這戰爭不是大宋方面首先挑起來的,若不徹底打完,只怕接下來幾代人都不會安寧的。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