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套流程下來,不知不覺已經是日暮西山了。
在處理好了考卷之後,蘇慕白整個人也是放鬆了下來,而後在號房中點燃爐子,熬了一鍋清粥,隨後搭配著自己帶來的肉脯美滋滋的吃了起來。
在第二場策論題目結束之後,號房內的考生一個個垂頭喪氣,宛如打了敗仗一般。
不過春闈並不會因為他們的失利停下來。
很快第三場考試便開始了。
第三場考試是考經史策五道,重點考察考生對歷史事件、政治制度、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瞭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能夠結合所學知識,針對實際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體現其治國理政的潛力和見解。
如果說前兩場考試都是拘泥於形式的話,那麼第三場考試,可就是要看考生的真才實學了。
第三場第一道題目就十分的炸裂,簡簡單單五個大字,何以平突厥。
突厥乃是盤踞大乾北方的草原霸主,與大乾在邊境多有摩擦,荼毒多年。
朝堂之上袞袞諸公因為此事費盡了心思,依然不能行而有效遏制突厥猖獗之勢頭。
如今這個難題居然放在了春闈之上,考生們一個個都想罵娘了。
你們一群老幫菜搞了那麼多年都搞不了,現在居然問我們這種一天官都沒做過的人,這合理嘛。
就在眾人苦惱之時,號房裡,蘇慕白看著何以平突厥的題目深思起來。
按理來說,這種級別的題目,不該出現在春闈考場上,這是朝堂中那些文武重臣考慮的問題。
如今這個題目出現在這裡,意味著什麼。
這個題目肯定不是考官們出的,本次科舉的考官背景,李守中都為蘇慕白詳細講解過,他們沒有一個是堅定的主戰派,都覺得大乾全力跟突厥作戰是吃力不討好。
畢竟突厥以劫掠為主,並不會跟大乾兩軍對壘大戰。
他們都是堅定以防守為主。
靠著這個策略,自然是不可能平定突厥的。
要說大乾朝廷最想平定突厥的人是誰,那毋庸置疑,肯定是隆化帝了。
隆化帝是透過宮變上位,得位不正。
再加上太上皇雖然移居大明宮,但朝中老臣不在少數,隆化帝登基三年,如今尚未能徹底掌控朝局,跟這個關係非常大。
如果說能夠平定突厥,那麼隆化帝的威信威望都會大大提高,不僅能夠遮蓋他不光彩的上位歷史,還能夠攜著大勝之勢徹底鞏固自己的權威地位。
這道題目,看來十有八九就是隆化帝夾在裡面的了。
既然如此,那著平定突厥的策論,就不能寫一些歌功頌德的東西了,而是要言之有物,搞點真東西在裡面了。
在認真構思了一番後,蘇慕白揮筆行文。
蓋聞突厥為患,久擾邊疆,劫掠無度,民不聊生,實乃國家安危之所繫,不可不察也。
今欲平定突厥,當以謀略為綱,審時度勢,行多策並舉之計,方能靖邊疆之亂,保社稷之安。謹陳數策,以供參酌。
隨後蘇慕白在策論之中提出了三個觀點。
其一便是遠交近攻,離強合弱。
突厥內部部落繁雜,是鬆散的聯盟部落制度。
且突厥內部並非鐵板一塊,可行離間之計。
其二便是改變固有防守為主的對戰思路,要主動出擊,長途奔襲到突厥部落的後方,就糧於敵,寇可往,我亦可往。
其三便是破河套之策。
組建騎兵軍團,上等戰馬乃是最重要的資本。
大乾並不盛產戰馬,若想組建騎兵軍團,必須獲得一個養馬的基地。
而河套平原便是毗鄰大乾最佳的戰馬出產地。
只有不惜代價拿下河套平原,才能夠具備建立精銳騎兵軍團的條件。
而後蘇慕白根據河套的局勢和大乾的軍力,構思了一下進攻河套的方案和成功可能性。
一篇策論不知不覺便寫了兩千餘字。
在文章結尾,蘇慕白又畫龍點睛。
平定突厥,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恆,多管齊下。
以軍事為先鋒,政治為後盾,經濟為支撐,外交為輔助,方能逐步削弱突厥,邊疆安寧,國家昌盛。
在完成了這篇平突厥策論之後,蘇慕白繼續看起了其他四道策論題目。
這四道看起來就正常了許多,基本都是主政一方如何發展地方,勸課農桑,又或者一些官司案件該如何斷案之類。
要知道,古代的地方官員除了軍權無法染指外,整個地方的政務權力可謂是一把抓,小到案件,大到經濟民生,都是地方主官說了算。
要不然也不會有抄家知府滅門縣令這句話了。
進士就是官員預備役,除去發展民生外,對於大乾律法也是要熟讀於心,免得回來處理案件搞出一堆冤假錯案。
三天的時間轉瞬即逝,二月十七的下午,伴隨著三聲鑼鼓聲,考官們紛紛開始收卷。
有些還沒有答完卷的考生苦苦哀求,希望能夠再給點時間。
然而任憑他們如何哀求,都是無濟於事。
伴隨著科舉結束之後,舉子們一個個滿臉憔悴離開了貢院之中。
九天貢院的生活,對人生理心理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饒是以蘇慕白這種身強體健之人,都是覺得有些疲憊,就更別說其他考生了。
在走出貢院不久後,蘇慕白便看到了管家王文在貢院外等候的身影。
王文在看到了蘇慕白後,也是趕忙迎了上來。
“少爺,咱們回家吧。”
蘇慕白微微點頭後道。
“走吧,對了,家裡人呢。”
王文輕笑一聲道。
“老爺和夫人都在家裡,就等著少爺回去了。”
在上了馬車之後,蘇慕白靜靜的靠著馬車閉目養神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