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美洲帝國:日月旗的應許之地

第139章 東正教

討論完《新京條約》後,恩裡克王子在新京的最後幾天,是在一種混雜著震撼、羨慕的情緒中度過的。

朱高煦親自陪同他,像一個主人在展示自己最得意的產業,參觀這座拔地而起的都城。

新京城內,空氣中瀰漫著一股與歐洲城市截然不同的氣味。不是木柴燃燒的清香,而是一種更刺鼻的煤煙味。家家戶戶的煙囪裡冒出的,是更濃密的、灰黑色的煙塵。

恩裡克對此感到不解,朱高煦指著遠處連綿的山脈輪廓,解釋得言簡意賅。

“山裡有挖不完的黑石,可以燒火。而每一棵好木頭,都應該用在船的龍骨上,或者房子的樑柱上。”

一句話,讓恩裡克再次感受到了這位東方君主深入骨髓的實用主義和長遠規劃。在葡萄牙,甚至整個歐洲,最好的樹林正在被貴族們為了修建奢華城堡和取暖而飛速消耗,而這個人,已經開始為未來幾十上百年的艦隊和城市儲備資源。

隨後,他們來到了城郊的農業研究院。這裡沒有高牆,只有一片片被溝渠劃分得整整齊齊的實驗田。田裡,小麥、豆類、南瓜等作物長勢喜人。

研究院的負責人,一個面板黝黑、雙手滿是老繭的中年漢子,恭敬地從一片特殊的田裡捧來一個東西。

那東西恩裡克從未見過,像一根粗壯的短棍,外面包著層層綠色的外皮。負責人剝開外皮,露出了裡面黃色的顆粒。

“這是我們從土著的田裡發現的,我們叫它‘玉米’。”

朱高煦接過一個,掰開,遞給恩裡克。

恩裡克看到,那上面的顆粒長得稀稀拉拉,遠沒有小麥那樣密集飽滿,中間的軸心卻又粗又硬,看起來出產率極低。

“種子之間空隙太大,產量不高。”朱高煦毫不避諱地指出了它的缺點,“所以現在只是少量試種,摸索習性。我們的主糧,還得靠從舊大陸帶來的小麥和水稻。”

恩裡克接過那個原始的玉米棒子,仔細端詳著。他點了點頭,認同朱高煦的看法:“確實,看起來有些華而不實。杆子很粗,種子卻太少了。”

朱高煦卻笑了笑,吩咐人將幾個玉米棒子拿去伙房。

“嚐嚐味道再說。”

很快,蒸熟的玉米被端了上來,熱氣騰騰。朱高煦拿起一根,毫不顧忌形象地啃了一口。一股奇特的、帶著絲絲甜味的軟糯清香,瞬間在他口中瀰漫開來。

恩裡克學著他的樣子咬了一口,眼睛微微一亮。

“味道不錯。”他咀嚼著,給出了中肯的評價,“可以作為糧食的補充。它對生長環境的要求高嗎?”

研究院的負責人立刻躬身回答:“回稟殿下,回稟王子。據我們這幾年的試種,這玉米極易成活,不怎麼挑地,也不太耗水。比小麥好伺候多了。”

恩裡克的心裡又是一動。

幾天後,滿載著新大陸見聞和一紙將改變國運的條約,恩裡克的船隊起航了。朱高煦贈送的禮物不多,幾箱產自新大陸的瓷器和少量絲綢,但每一件都象徵著未來的貿易與財富。

站在碼頭上,看著卡拉維爾帆船的白帆消失在河口盡頭,朱高煦臉上的笑容慢慢收斂。

……

恩裡克王子走後,新京恢復了往日的平靜。但朱高煦的書房裡,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才剛剛拉開序幕。

書房內,沒有旁人,只有朱高煦和從君士坦丁堡帶來的希臘教士,米哈伊爾。

米哈伊爾是個虔誠的東正教徒,年約四十,鬍鬚修剪得一絲不苟,眼神中透著學者的嚴謹和信徒的堅定。他跟隨朱高煦遠渡重洋,是相信這位東方君主能成為正教的庇護者,將主的榮光灑遍這片未知的土地。

他已經做好了翻譯聖經、建立教區、培養第一批本土神父的準備。

然而,朱高煦開口的第一句話,就讓他如遭雷擊。

“米哈伊爾,我打算在大秦推行正教信仰。但我們需要做一些……本土化的調整。”

“本土化?”米哈伊爾咀嚼著這個詞,感到一絲不安。

“對。”朱高煦開門見山,沒有絲毫繞彎子的意思,“首先,是稱謂。我不喜歡‘教士’、‘牧首’這些詞,太生硬。我打算參考大唐景教的先例,將神職人員稱為‘僧人’,教堂,就叫‘東正教寺廟’。至於你,作為大秦正教的最高領袖,你的職位是‘首席僧侶’。”

“什麼?!”米哈伊爾猛地站了起來,鬍子都在顫抖。

“殿下!這是褻瀆!我們是侍奉基督的教士,不是東方的異教僧侶!我們的教堂是上主的殿堂,是神聖的‘厄克里西亞’,怎麼能和那些供奉偶像的寺廟混為一談!”

他的希臘口音因為激動而變得格外明顯,臉上寫滿了震驚和憤怒。

朱高煦抬手,示意他稍安勿躁。

“米哈伊爾,坐下。”他的聲音平靜,卻帶著一種不容抗拒的威嚴。

米哈伊爾胸口劇烈起伏,但還是緩緩坐了回去。

“我問你,幾百年前,聖徒西里爾和美多德向斯拉夫人傳教時,是強迫他們學習希臘語,還是為他們創造了斯拉夫字母,用他們自己的語言翻譯了聖經?”

米哈伊爾一愣,這是東正教史上最光輝的一頁,他當然知道。

“當然是為他們創造了文字……”

“為什麼?”朱高煦追問,“因為要讓他們聽得懂,對不對?要用他們最熟悉、最親切的詞彙,去講述主的福音。‘僧人’、‘寺廟’,就是我的人民用來稱呼聖潔之人和神聖之所的詞彙,已經用了一千多年。我們為什麼不用?”

他看著米哈伊爾,繼續說道:“大唐的景教,也就是聶斯脫裡派,他們就這麼做了。他們稱上帝為‘天尊’,教堂為‘寺’,教士為‘僧’。他們在東方延續了數百年。難道他們的信仰就不虔誠了嗎?還是說,主更在意一個稱謂的讀音,而不是信徒內心的皈依?”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