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八年春,應天府的江面上,出現了兩支船隊。
它們抵達瀛角城的時間本不相同,卻在彼處休整後,結伴東去。
船身上,漢王朱高煦的旗號迎風招展,清晰表明了它們的歸屬。
每一艘船都刻滿了遠洋的風霜,無聲訴說著航程的漫長與艱險。
江岸巡邏的水師官兵早就留意到了這不尋常的船隊。
一見漢王旗號,絲毫不敢怠慢,即刻層層上報。
訊息很快便送達禮部尚書呂震的桌案。
“漢王的船隊?”呂震擱下手中的公文,眉頭微微一動。
漢王朱高煦奉旨就藩海外,乃是永樂五年朝野皆知的大事。
當年朱高煦隨鄭和一同下西洋,其後鄭和船隊歸來,帶來了漢王已在某片大陸極南之地就藩的訊息。
時隔數年,漢王的船隊終於再次踏上了大明的土地。
他們此來,是為聯絡朝貢,還是在海外遭遇了難處,回來尋求大明援助?
呂震心中念頭急轉。
“來人!”他揚聲道。
“傳那船隊的領隊之人速來衙門回話!問明他們此來大明的目的!”
不多時,黃一峰與孫旭東,兩位氣質截然不同的船長,一前一後,走進了禮部衙門。
黃一峰依舊是那副不甚起眼的微胖身形,只是長年累月在海上風吹日曬,膚色黝黑了不少,眉宇間也沉澱出幾分久歷風霜的穩重。
孫旭東則還是那般大咧咧的模樣,一進衙門便四下張望,對這京師官府的森嚴氣派,似乎並無多少敬畏。
呂震端坐堂上,目光審視著階下二人。
他先轉向看起來更沉穩些的黃一峰,開口問道:“你等,可是漢王殿下差遣回京的?”
黃一峰上前一步,躬身行禮,聲音不高,卻吐字清晰:“回稟尚書大人,正是。我等奉漢王殿下鈞命,率船隊回朝,並有漢王親筆書信兩封,一封呈送陛下,一封呈送……漢王的母親,徐皇后。”
當“呈送漢王的母親徐皇后”這十個字傳入耳中,呂震的心猛地一沉。
徐皇后已於永樂五年秋天薨逝。
漢王遠在萬里之外,音訊隔絕,至今尚不知曉這天大的噩耗。
呂震心頭掠過一絲時光飛逝的慨嘆,暗道漢王母子情深,可惜了。
他不敢怠慢,神色也鄭重了幾分,連忙道:“既有漢王書信,本官即刻便去宮中上奏陛下。你二人且先去驛館歇息,聽候宮中傳喚。”
此刻,應天府皇宮御書房內,朱棣正埋首於堆積如山的奏疏。
一名內侍官踮著腳尖,悄無聲息地滑了進來,低聲通報:“啟稟陛下,禮部尚書呂震大人在外求見,稱漢王殿下所派遣的船隊已抵達應天府,有漢王親筆書信呈上。”
“哦?高煦那小子,總算還記得給他老子遞個信回來了?”朱棣放下手中的硃筆,聲音平淡,聽不出喜怒。
只是那微微上挑的眉梢,洩露了他內心並非全無波瀾。
“宣漢王所派使者,攜帶書信,即刻覲見。”
呂震領著黃一峰和孫旭東走進御書房。
黃一峰上前,將兩份妥善包裹的信件高舉過頭,恭敬呈上。
內侍接過,小心翼翼地放到了朱棣的御案之上。
朱棣的視線落在信封之上,先取了那封封面寫著“父皇親啟”的。
他親手撕開封口,抽出裡面的信紙。
朱高煦的字跡,一如其人,遒勁有力,筆鋒銳利,彷彿字裡行間都透著一股不羈之氣。
信中開篇,是規規矩矩的請安問好,言辭懇切。
隨即筆鋒一轉,便提及在“海外豐饒之地”已建立數個據點,開墾農田,初步站穩了腳跟云云。
朱棣看得極為仔細。
當讀到朱高煦將那片土地描述為“海外豐饒之地”時,朱棣心中不禁嘀咕:“這小子,眼光倒是不差,尋了個好去處。可為何鄭和回報,說他那藩地氣候與大明迥異,土地似乎也不及中原肥沃,唯獨地理位置極其緊要?”
再往下看,朱高煦懇請父皇體恤他開疆拓土之艱辛,酌情從國內調撥些技藝精湛的工匠,諸如船匠、鐵匠、木匠、瓦匠之流;還有熟悉農事、水利的農人;乃至醫術高明的醫師;甚至是一些在國內鬱郁不得志、生活困頓的落魄文人,以及窮困潦倒的宗室遠親……
“這小子,胃口倒是不小。”朱棣心想。
“也罷,他當初只帶了一萬餘人出海,對於一個藩王而言,這點人手確實捉襟見肘。海外之地,多是蠻荒未開,想要發展壯大,確實需要大量人手去開墾經營,倒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通篇信函讀罷,對於那片所謂的“海外豐饒之地”究竟位於何方,具體的山川地理,朱高煦卻是惜墨如金,隻字未提。
“哼!”朱棣鼻腔裡發出一聲極輕的冷哼,眼神卻銳利了幾分。
“你這臭小子,在信裡說的,也跟鄭和先前帶回來的訊息對不上號!莫不是真尋到了什麼好地方,連你親爹都開始防著一手了!”
片刻,他拿起另一封明顯更厚實一些,封面寫著“呈母后慈鑑”的信。
他用指尖摩挲著信封的邊緣,良久無言,那信紙的邊緣似乎都沾染了他指尖的溫熱。
最終,他將信遞給侍立在旁的一名年老內侍,聲音略顯沙啞:“將此信,送到徐皇后的祭奠之處,供在她的靈前。告訴她,高煦……高煦他還惦記著她。”
那老內侍接過信,躬身應了聲“是”,便悄無聲息地退了出去。
御書房內一時陷入寂靜,只剩下燭火燃燒時偶爾發出的輕微噼啪聲響。
黃一峰垂手立在御書房下首,目不斜視,心中卻在飛快地盤算著,一會兒萬歲爺若是問起話來,自己該如何應對。
燭火搖曳,將端坐在書案後的永樂大帝朱棣的身影,在牆壁上投射出一個格外高大而威嚴的輪廓。
朱棣看完書信,沉默了片刻,目光轉向黃一峰,那張略顯肥胖的臉上,一雙小眼睛卻透著一股精明的光。
“你叫什麼名字?在漢王麾下,任何官職?”
黃一峰心頭一凜,連忙恭敬回答:“回稟陛下,微臣黃一峰,乃漢王殿下麾下船長之一。此次奉命回京,主要負責護送信件,並向大明進獻禮物,兼理航行及一應船務事宜。”
朱棣微微頷首,又轉向旁邊那個五大三粗,一臉憨厚,此刻卻也努力做出恭敬模樣的孫旭東:“你呢?”
孫旭東咧嘴一笑,嗓門依舊洪亮,只是刻意壓低了幾分:“陛下!俺叫孫旭東!也是漢王殿下的船長!”
“哦?什麼禮物?說來聽聽。”朱棣的語氣聽不出太多情緒。
“陛下,俺跟你說,漢王殿下在海外發現了一種老神奇的草,名叫‘菸草’!”孫旭東立刻來了精神,比劃著說道。
“那玩意兒,點著了吸一口,嚯,那叫一個提神解乏,還能驅寒除瘴!殿下說了,這可是個寶貝!知道您老人家日理萬機,操勞國事,特地讓俺們給您帶回來孝敬孝敬!”
朱棣的手指,在御案上那封朱高煦的親筆信上,輕輕點了點,正點在朱高煦提及“菸草”的那段文字上。
“信中,高煦也提到了此物。這‘菸草’,明日早朝,再獻上來吧。”
他話鋒陡然一轉,目光如電,直視黃一峰:“漢王信中所言的‘海外豐饒之地’,究竟在何方位?為何語焉不詳,含糊其辭?”
黃一峰心中咯噔一下,知道今日面聖,這才是最關鍵,也是最難回答的問題。
他略微低下頭,沉吟片刻,才小心翼翼地答道:“回稟陛下,漢王殿下在那片大陸的南邊設立的定居點,的確只是漢王海外拓展的一部分。漢王真正的就藩經營之地,尚在此處更西面。只是……只是此行後半段,我等從瀛角城出發,徑直返回大明,走的是舊時熟路,並未攜帶瀛角城以西海域的詳細圖輿。”
朱棣聽罷,不置可否,那雙深邃的眼眸依舊緊緊盯著黃一峰,彷彿要將他內心深處的盤算都看個通透。
他又問了些關於那片土地的風土人情、物產氣候等細節。
黃一峰一一據實回答,當然,在描述新明定居點的自然環境時,適當的“貶低”與“叫苦”,免得這位雄才大略的永樂大帝真個對漢王那片基業動了太多心思,自然也是有的。
朱棣看著面前這個應對沉穩、滴水不漏的黃一峰,又看看旁邊那個一臉“俺啥也不知道,俺就是個開船的,陛下您問他準沒錯”表情的孫旭東,心中暗自冷哼。
他深知自己那個二兒子朱高煦的性子,看似桀驁不馴,實則心機深沉,從不輕易向人示弱。
信中那句“更能為我大明開闢一片真正意義上的新天地,為子孫後代留下萬世基業。此功勞,不下於開疆拓土,兒臣願與他們共享”,此刻在他腦海中清晰迴響。
這句話,倒是讓朱棣心中頗為受用,甚至湧起些許久違的激賞。
開疆拓土,這本是他朱棣一生孜孜以求的無上功業。
高煦這小子,雖然性子執拗,屢屢挑戰他的底線,但這份敢想敢幹、勇於開拓的心氣,倒真有幾分像年輕時的自己。
“罷了。”朱棣擺了擺手,語氣緩和了些許。
“你們遠航萬里,一路顛簸勞頓,也著實辛苦。先下去好生歇息,養足精神。明日早朝,再議此事。”
“謝陛下隆恩!”黃一峰和孫旭東如蒙大赦,連忙再次叩首謝恩,然後躬著身子,小心翼翼地退出了御書房。
待他們走後,朱棣重新拿起朱高煦的那封信,目光在“人力奇缺,百業待興,諸多事務皆捉襟見肘”這幾字上,停留了許久。
...............................
翌日,奉天殿。
文武百官依品級分列,殿內莊嚴肅穆。
早朝議程有條不紊。
幾項軍國大事議畢,禮部尚書呂震手持笏板出列。
他躬身奏道:“啟奏陛下。”
“昨日漢王殿下所遣船隊已抵應天府。”
“其領隊船長黃一峰、孫旭東二人,攜漢王殿下蒐羅的海外奇物,正在殿外等候獻禮。”
“請陛下示下。”
朱棣端坐龍椅,面色沉靜,微微頷首。
“宣。”
片刻後,內侍引著黃一峰與孫旭東步入奉天殿。
二人腳步沉穩。
孫旭東依舊那副大大咧咧的模樣,今日換了身嶄新綢緞衣衫,精神不少。
黃一峰則沉穩許多。
他們身後,兩名身材魁梧健壯的水手小心抬著幾個木箱。
“微臣黃一峰(孫旭東),叩見陛下!”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兩人大禮參拜。
“平身。”朱棣的聲音在大殿中迴盪。
“漢王所獻何物?呈上來,眾卿一觀。”
孫旭東咧嘴一笑,朝那兩名水手揮了揮手。
水手們將一個大木箱抬至大殿中央空地。
孫旭東上前一步,開啟箱蓋。
箱內一側,堆滿暗黃色細絲。
另一側,放著些許紙包。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