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美洲帝國:日月旗的應許之地

第97章 科舉改制

散朝之後,朱高煦回到御書房,親自構思試題。

四書五經的題目,他選了《孟子》中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以及《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相關章節。這些內容,既體現了他“民本”的治國理念,也強調了“務實”的為政之風。

至於策論題,朱高煦結合當前大秦帝國面臨的最核心的幾個問題,擬定了一道總攬全域性的題目:“新大陸地廣人稀,物產豐饒,然亦有土著雜處,民心思變之虞。今我大秦立國於斯,當以何策,方能平衡開墾拓荒、防夷擾邊、安置流民三事,以達長治久安之境?”

這道題,看似寬泛,實則處處都是考較。如何大規模開墾而不竭澤而漁?如何對待原住民,是剿是撫,還是恩威並施?如何將數以萬計的新移民妥善安置,使其儘快融入大秦,成為帝國發展的助力而非負擔?每一個方面,都需要深思熟慮的對策。

最後是算術題。朱高煦結合新大陸的實際情況,出了三道應用題。

第一題:某農民家有良田五百畝,每畝畝產一石糧食,若以十稅一的方式繳納稅收,那請問該戶居民今年應該收多少糧食作為稅收?

第二題:一支船隊計劃從瀛角城運載一萬名移民至新大陸。大型寶船每艘可載五百人,補給船每艘可載二百人,但每艘寶船需配備至少兩艘補給船以確保航行安全與物資供應。問:為運送所有移民,至少需要多少艘寶船和多少艘補給船?其最小組合方案為何?

第三題:親衛某部滿編一百人,其中軍官十人,月餉各十兩白銀;士卒九十人,月餉各三兩白銀。此外,每人每月伙食費標準為一兩白銀,馬匹草料費每匹每月亦為一兩白銀。問:該部親衛一月所需軍餉、伙食、草料總開支為幾何?若帝國財政撥付該部年度預算為五千兩白銀,是否足以支撐其全年開銷?若不足,差額幾何?

這三道算術題,看似簡單,卻分別對應了稅收計算、民政運輸和軍事財政三大領域的核心計算能力。朱高煦要的不是能吟詩作對的酸腐文人,而是能動手算賬、解決實際問題的幹練官員。

試題擬定完畢,朱高煦下令民政部即刻張榜公佈考試規程,並負責核驗報名者的身份。一時間,新京城內,凡是有些大明功名在身的讀書人,無不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大明本土鬱郁不得志,或是家道中落,才冒險遠渡重洋來到這片新大陸。如今,大秦帝國開科取士,無疑給了他們一個重煥生機、出人頭地的機會。

考試地點,就設在新京城內一座臨時搭建起來的大院內,簡單搭建了數百個考生帶的單人間。雖然簡陋,但四面通風,光線充足,足以容納百餘人同時應考。

考試之日,天剛矇矇亮,考場外便已聚集了不少考生。他們大多穿著漿洗乾淨的舊儒衫,神色間既有緊張,也有期待。民政部的官員仔細核驗了他們的身份文牒和功名證明,方才放行入場。

朱高煦並未親臨考場,但他早已安排了親衛在暗中巡查,確保考試的公平公正。

考試從清晨持續到傍晚,考生們奮筆疾書,絞盡腦汁。當最後一縷夕陽從窗欞間斜射而入,交卷的鐘聲敲響,考生們才如釋重負般地走出考場,臉上帶著疲憊,也帶著對未來的期盼。

批閱試卷的工作,由朱高煦親自主持,內閣幾位核心大臣協助。

燈火通明的御書房內,朱高煦一份份地翻閱著考生的答卷。四書五經的部分,大多中規中矩,能看出這些讀書人還是有些底子的。但到了策論和算術,高下立判。

不少人的策論,依舊是空話套話連篇,引經據典,看似洋洋灑灑,實則言之無物。算術題由於這是新大陸第一次官員選拔考試,出的題目相對簡單,因此基本都能答對,但是朱高煦主要看他們的解題過程,看看有沒有需要的人才。

他要的是能解決問題的人,能用創造性思維的人。

內閣首輔林永康等人也是連連搖頭,神色凝重。看來,這批的讀書人,似乎監國太子不太滿意。

就在朱高煦快要失去耐心之時,一份筆跡算不上雋秀,但字字清晰的策論答卷,引起了他的注意。

這份策論的開篇,便直指新大陸當前的核心矛盾:地廣人稀,勞力不足,以及與原住民的複雜關係。其論述雖然略顯青澀,但條理清晰,頗有見地。尤其是在論及如何對待原住民時,此人並未一味主張征伐或安撫,而是提出了一種頗具新意的思路。

“……新大陸土著,其性悍勇,然亦有恭順者。若加以教化,授以文字,使其通曉大秦律法,熟悉我華夏耕作技藝,未嘗不可擇其賢能者,充任鄉里保甲之長,或為屯田、工坊之佐貳。如此,既能安撫土著之心,使其漸慕華風,亦可補官吏之不足,緩解勞力之短缺,實乃一舉兩得之策……”

“以歸化土著充任底層吏員?”朱高煦的指尖在“歸化土著”四個字上輕輕敲擊,眼中閃過一道精光。

這個想法,可謂大膽,卻也並非全無道理。新大陸的原住民部落眾多,關係錯綜複雜。若能將其中一部分親善大秦、願意接受華夏文化的部落,透過教育和利益捆綁,逐步納入帝國的統治體系,讓他們的人參與到基層的管理之中,或許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不僅能大大緩解官員不足的壓力,更能有效地分化瓦解那些敵對的原住民勢力,加快帝國對內陸地區的滲透與控制。

朱高煦再看此人的算術題,三道題目雖然不算完美,但也基本答對,顯見其具備一定的實際運算能力,與一定的思考能力。

“此人叫什麼名字?”朱高煦將這份卷子遞給一旁的內閣首輔。

林永康接過卷子,看向卷首彌封處,念出:“考生,史儋。”

“史儋”朱高煦,這個名字有意思。

他沉聲道:“將此人策論中關於任用歸化土著的條陳,單獨謄錄出來,明日內閣再議。至於此人,待所有試卷批閱完畢,若其總分尚可,便將其列入擬錄取名單的前列。”

林永康躬身應下,心中卻也暗自思忖,這位史儋的策論,確實有其獨到之處,殿下似乎對此頗為看重。

夜深了,書房內的燈火依舊明亮。朱高煦放下硃筆,揉了揉有些酸脹的太陽穴。第一次官員選拔,雖然暴露了不少問題,但也並非全無亮點。那個史儋的出現,便是一個意外之喜。

他起身走到窗邊,望著沉沉夜色籠罩下的新京城。這座年輕的都城,就像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需要無數有識之士、實幹之才來精心哺育,方能茁壯成長。

而他,大秦帝國的監國太子,便是這一切的掌舵人。前路漫漫,挑戰重重,但他有信心,也有決心,將這片新大陸,打造成一個前所未有的強大帝國。

“歸化土著為吏……”朱高煦低聲自語,嘴角勾起一抹莫測的弧度。這個想法,像一顆石子投入湖心,激起了層層漣漪。或許,這便是解決眼下諸多困境的一條新路。

他轉身回到案前,在那份謄錄出來的條陳上,提筆寫下幾個字:“明日議此事,詳述其利弊。”

新一輪的挑戰與機遇,已然擺在了他的面前。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