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平面上依舊平靜,可那即將抵達的一萬多移民,以及隨之而來的管理方式,已經成為大秦需要解決的首要任務。
新大陸的架子是搭起來了,可底下的官吏還有缺少。
官員!他需要足夠多的官員去管理、去執行、去將他的意志貫徹到每一個新建立的定居點!
專業學府的籌建敲鑼打鼓,熱火朝天,可那都是未來的事。第一批學生畢業,黃花菜都涼了。
遠水解不了近渴。
“不能再等了。”
朱高煦在御書房內來回踱步,案上堆積的政務報告他一份都看不進去。
再不做點什麼,等那上萬移民的船隊一靠岸,整個脆弱的行政體系立刻就會被沖垮,到時候遍地都是問題。
他猛地站定,眼中再無半分猶豫。
大秦帝國,必須立刻舉行第一次官員選拔!
只是這標準,得好好掂量掂量。
眼下能立刻拉出來用的人才庫,只有一個——那些跟著他從大明過來的,有秀才、舉人功名在身的讀書人。這幫人或許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但至少識文斷字,腦子裡對官場那套流程有點概念,能勉強充當帝國的第一批經過考試上岸的官吏。
數日後,內閣議事廳。
所有人都感覺到了空氣中的那股肅殺之氣。
朱高煦坐在御座上,開門見山:“諸位,大秦初立,馬上又有一萬多新移民要到。官吏員額已經捉襟見肘,再不加人,政務就要停擺。我決定,立刻舉行大秦首次官員選拔,解燃眉之急。”
他環視階下眾臣。
“這次考核,只面向過去在大明考取過功名的人,秀才、舉人都可以報名。這是為了保證他們起碼的學識。但是!”
他加重了語氣。
“考核的內容,除了經義,必須加上實務、算術和策論!”
話音剛落,底下頓時嗡的一聲。
禮部尚書第一個站了出來,臉色漲紅:“殿下!科舉取士,乃是國之大典!當然要以聖賢經義為本,以四書五經為準繩,如此才能選拔出明事理、知大義的棟樑之才。若是……”
“行了。”朱高煦抬手,直接打斷了他。
“尚書的話,我明白。四書五經當然要考,這是我華夏子孫的文化根基,不能丟。”
他話鋒一轉,聲音陡然變得鋒利。
“但是!光會背幾句經義,對我大秦眼下的困局,有什麼用?我需要的是能吏!是能給我開疆拓土、安民興業的實幹家!不是隻會坐而論道、滿口之乎者也的腐儒!”
聲音在議事廳裡迴響,帶著一股不容辯駁的壓力。
“所以,這次考核,除了四書五經,策論與算術,必考!”
“策論?”一個翰林院出身的官員皺緊了眉頭,“殿下,策論題目最是難定,萬一出題不慎,恐怕會引得士子們妄議國政……”
“妄議?”朱高煦發出一聲冷哼,“我就是要他們議!新大陸這片地,到處都是新問題,要是連個對策都想不出來,我要這種官員做什麼?擺著看嗎?”
“至於算術,更是重中之重!”他的聲音越發嚴厲,“田畝怎麼規劃?物資怎麼調配?軍餉怎麼發放?哪一樣離得開算賬?一個連賬本都算不明白的官,怎麼給百姓理財,怎麼替國家分憂?讓他去管錢,是嫌國庫的銀子太多了嗎!”
民政部尚書立刻上前一步,躬身稟報:“啟稟殿下,臣部已經統計過了,新京及周邊的墾殖點、港口、工坊,急需各級吏員。其中,屯田所那邊,新移民一來就要大規模開荒,至少缺十名屯田吏。”
他喘了口氣,繼續道:“港口船務,隨著到一峰島和瀛角城的航線打通,來往船隻越來越多,起碼需要五個懂船務排程的官。還有,皇家印書局和各大官辦工坊,管技術、核算物料的,也缺五個人以上。”
戶部尚書跟著開口,聲音沉穩:“殿下,以大秦目前的財政和官署規模,此次選官,總數不宜超過三十人。既能解了急,又不至於加重財政負擔,還能避免人浮於事。”
朱高煦點了點頭,這正合他意。他最煩的就是養一堆閒人。
“三十人。”他一錘定音,“就這個數。此次考核,我親自出題。”
內閣諸臣心裡咯噔一下。
監國太子親自出題,這分量就完全不一樣了。
那些還想說什麼祖宗舊制的官員,此刻都把話嚥了回去。誰都清楚,這位殿下決定的事,誰也別想讓他改。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