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美洲帝國:日月旗的應許之地

第96章 專業性學校

朱高煦負手立於窗前,望著窗外的新京城。圖書館的框架已經搭建起來,皇家印書局的工匠們正夜以繼日地趕製著《永樂大典》的樣卷,以及他欽點的幾部農學、工學要籍。知識的種子即將播撒,但僅僅讓人有書可讀,還遠遠不夠。

“新大陸的智慧,不能只靠一兩部書,幾座藏書樓。”朱高煦自語,聲音低沉。他深知,在這個時代,知識的傳播與掌握,依然被少數精英階層所壟斷。而他要建立的,是一個嶄新的帝國,一個需要無數擁有專業技能的人才來支撐的帝國。

“教育,必須進行變革。”他轉過身,回到御案前,攤開了一張早已腹稿良久的規劃圖。上面赫然是新大陸教育體系的初步構想——以專業性高等學院開始建立,基礎的教育還是先沿用中國傳統的教育體系,直接動這些基層教育,動作太大,不合適。

大明的教育體系,有期利也有其弊端,最大的弊端就是培養出的大多是皓首窮經、於實務一竅不通的腐儒。在這片亟待開發的新大陸,他需要的是農學家、工程師、航海家、醫生、數學家,而不僅僅是會做文章的秀才。這寫專業技術人才才是新大陸技術進步的基石。

“鄉試,初步的考核,不應該再是科舉的一部分了。”朱高煦拿起硃筆,在“鄉試”二字上重重畫了一個圈,隨即引出一條線,指向了“專業學院入學考核”。

他的設想是,將傳統的鄉試,轉變為各大專業性學校的統一招生考試,考試內容還是傳統儒學,也加一點簡單的算學,改動不算太大。學子們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擅長,報考不同的學院。成績優異者,方可入學深造。

而真正的“科舉”,將被改造為“官員選拔考試”。每年,根據帝國基層官吏的實際需求,從各個專業性學校的畢業生中,擇優錄取。考試內容,既保留四書五經作為文化根基的考核,更要加入對應專業的技能測試。基層做起,優勝劣汰,方能選拔出真正能為帝國效力的棟樑之才。

首批計劃建立的專業性學校,他已有了明確的目標:農業學院、手工業學院、航海學院、醫學院、算學院,以及,保留一席之地的儒學院。

數日後,內閣議事。

當朱高煦將這份堪稱石破天驚的大秦教育體系建立方案丟擲時,整個議事廳內,一時間落針可聞。

內閣首輔林永康捧著那份綱要,手指微微有些顫抖。他跟隨朱高煦多年,深知這位殿下行事素來不拘一格,卻也沒想到,這次的動作會如此之大,幾乎是要將延續千年的教育與選官制度,改動如此之大。

“殿下,”一位鬚髮花白,主管禮部事務的老臣率先打破了沉默,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音,“將鄉試……改為各學院的招生之考?這……這豈非動搖國本之舉?自古以來,鄉試便是為國選才的初階,如今竟降格為一入學憑證,讀書人寒窗苦讀,所為何來?”

另一位以經學傳家的翰林院學士亦出列附和:“陛下,四書五經乃聖賢之道,立國之基。若將那些農耕水利、營造舟船之‘術’,與聖人之‘道’並列考核,甚至凌駕其上,豈非重術輕道,敗壞學風,長此以往,人心何向?”

這些保守派儒臣的激烈反應,早在朱高煦的意料之中。他們的擔憂,無非是祖宗之法不可變,士農工商的等級秩序不可亂。

“動搖國本?”朱高煦冷笑一聲,聲音不大,卻帶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嚴,“何為國本?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富強興盛,方為國本!若國本僅僅是幾本經書,幾場八股,那這國本,不要也罷!”

他站起身,走到地圖前,指著新大陸廣袤的土地:“我大秦立國於新大陸,百廢待興,新大陸眾多資源已經土地需要開發。沒有足夠的糧食,如何養活日益增長的移民?沒有精良的武器,如何抵禦未來可能的入侵?沒有通暢的航路,如何與舊大陸貿易,獲取我們急需的資源?這些,難道是靠吟詩作對就能解決的嗎?”

“陛下,”林永康適時開口,語氣較為平和,“臣等並非全然反對設立專業學府。只是,儒學院的地位,是否應當更為突出?畢竟,治國安邦,仍需通曉經義、明晰事理之才。”這代表了折中派的意見,試圖在傳統與革新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

“儒學院自然要辦,而且要辦好。”朱高煦頷首,“但其他學院,同樣重要!農業學院,培養能指導萬民耕作、改良稻種、提升產量的農技官員;手工業學院,培養能設計製造精巧器械、改進工藝的能工巧匠;航海學院,培養能駕駛鉅艦、遠涉重洋的航海人才;醫學院,培養能救死扶傷、防治疫病的良醫;算學院,培養能精密計算、經理財政的專才。這些人,難道就不是帝國需要的人才嗎?”

“每個學院除了對應的專業性課程外,儒學也是必修之一,只不過不會有儒學院學習那麼深刻。”

“至於官員選拔,”朱高煦話鋒一轉,直指核心,“基層官吏,必須先經過專業學習,再透過統一考試方可入職。孤要的是能辦實事、解決問題的官員,而不是隻會引經據典、紙上談兵的空談之輩!若說‘工匠掌權’,那也要看是什麼樣的工匠。若一個工匠,能為帝國設計出威力更大的火炮,能讓糧倉裡的糧食堆積如山,朕為何不能用他?”

財政部尚書此刻面露難色,他最為關心的還是錢袋子的問題:“陛下,興建如此眾多的專業學院,其耗費巨大。加之《永樂大典》的刊印與各地圖書館的建設,已然是不小的開支。師資方面,尤其是醫學、航海等專精之學,教習從何而來,亦是大難題。若數項並舉,財政壓力,恐難以為繼。”

“錢,孤來想辦法。”朱高煦一揮手,不容置喙,“百工之技,關乎國運興衰,儒法不可獨尊!農民耕種,工匠勞作,他們為大秦創造財富,他們的子弟,為何不能有專門學習技藝、提升自身的地方?”

“朕意已決!”朱高煦目光掃過眾臣,“命工部、並新設立一個教育部通力協作,半年之內,必須將首批六大學院的校舍建成!農業學院與手工業學院,優先保障其建設與師資!所需經費,財政部全力支援!若有懈怠,孤唯他是問!”

監國太子不容置疑的決心,讓整個內閣鴉雀無聲。保守派儒臣們面如死灰,他們知道,在這位強勢的開國太子面前,任何祖宗舊制都可能被無情碾碎。而林永康等務實派,則在短暫的震驚後,開始思考如何將這看似瘋狂的計劃,落到實處。

這道關於教育改革的詔令,如同一顆巨石投入新京平靜的湖面,激起了千層浪。

訊息傳出,最先沸騰的是那些剛剛分到土地,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底層移民,尤其是農戶和工匠家庭。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