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美洲帝國:日月旗的應許之地

第95章 圖書館

既然《永樂大典》這部凝聚了無數人心血的鴻篇鉅著,已經送抵新京,朱高煦便立刻著手籌備一件他謀劃已久的大事——建立足以妥善保管並傳承這部文化瑰寶的圖書館。

他站在新京皇宮內一間特設的庫房之中,空氣裡瀰漫著木箱散發出的氣味,混雜著淡淡的墨跡與紙張的味道。沉甸甸的箱子碼放在眼前,裡面盛放的,正是他父皇朱棣傾盡國力編纂而成的《永樂大典》副本。

朱高煦伸出手,指尖輕輕劃過冰涼的箱蓋,心中一時百感交集,難以平復。

“《永樂大典》啊……”他低聲呢喃,語氣中帶著一絲難以言喻的複雜情緒。

在前一世的記憶中,這部堪稱人類文化遺產的煌煌鉅著,最終卻落得個殘缺不全的下場,無數珍貴的古代文獻、技術,都隨著它的散佚而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成為了華夏文明難以彌補的巨大損失。

那些甚囂塵上的,諸如西方人竊取《永樂大典》後才引發工業革命,又或是所謂的“亞里士多德-永樂大典”論證之類的荒誕流言,雖然聽來可笑,卻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部大典在後世國人心目中那無可替代的神聖地位。

“這一世,朕在此,便絕不會讓爾等再遭顛沛流離之苦,蒙受任何塵封損毀之厄!”朱高煦的眼神陡然變得銳利起來,聲音不高,卻透著一股斬釘截鐵的決斷。

一個清晰的藍圖,已然在他胸中勾勒成型。

數日之後,內閣議事廳。

朱高煦端坐御座,目光沉靜地掃過階下肅立的內閣輔臣們,開口的聲音清晰而沉穩,迴盪在莊嚴肅穆的大廳之內:“諸位愛卿,父皇命令編修的《永樂大典》,如今已全數安抵新京。此乃我華夏五千年文明之瑰寶,集歷代典籍智慧之大成。孤意,欲以此為契機,於我大秦帝國全境之內,大興圖書館之建設。”

“圖書館?”內閣首輔林永康聞言,眉宇間閃過一絲訝異。這個詞彙對他而言,尚屬初聞,但顧名思義,大約便是指藏納圖書之所。

“然。”朱高煦微微頷首,肯定了他的猜測,“孤的計劃是在新京、新鄭州、新杭州、新威海、上海此五大帝國核心定居點,以及古巴巡檢司,各督造一座規模宏大、藏書豐富的官方圖書館。”

他刻意加重了語氣,一字一頓地強調:“並且,孤規定,此六處圖書館,每一座都必須配備至少一套完整無缺的《永樂大典》副本,副本自然越多越好,副本越多越不容易失傳,也便於此書能讓更多的人讀到。”

財政部尚書已在心中開始默默盤算此舉所需耗費的鉅額開銷。

朱高煦彷彿沒有察覺到他的細微動作,繼續闡述著自己的構想,聲音愈發擲地有聲:“更為緊要者,朕所設想之圖書館,非為皇傢俬藏秘閣,亦非僅僅為少數士人墨客所獨享。”他目光如炬,掃視著每一位大臣,不容置疑,“孤今日便在此定下鐵律:凡我大秦帝國戶籍所屬之臣民,無論男女老幼,亦不論其身份是士、是農、是工、是商,皆可憑其身份文牒,自由出入圖書館,免費覽閱館內所有藏書!”

此言一出,猶如平地驚雷,在場的幾位深受儒家傳統思想薰陶的老臣,臉上頓時顯露出難以置信的神色,不由自主地相互對視,從對方眼中都看到了同樣的震驚與困惑。讓那些庶民百姓,尤其是那些整日與泥土、器具、貨物打交道的工匠、農夫、商販之流,隨意出入莊嚴肅穆的藏書之地,甚至可以親手翻閱那些聖賢典籍?這……這簡直是聞所未聞,成何體統?!

“至於圖書館之藏書範疇,”朱高煦的目光銳利如鷹,彷彿早已洞悉了他們內心的波瀾,卻故作不見,繼續有條不紊地說道,“自然不能僅僅侷限於一部《永樂大典》。四書五經等儒家傳世經典,乃我華夏立國之本,教化之根,必須完整齊備,妥善收藏。”

聽到此話,那幾位神色不安的老臣,臉上的表情才略微緩和了幾分,心中稍稍鬆了一口氣。

“但,”朱高煦話鋒陡然一轉,語氣也隨之變得凌厲起來,“除此之外,各類經世致用之實用學問,利國利民之百工技藝,亦要廣開門路,大力蒐羅,悉數納入館藏,供萬民研習!譬如那《農政全書》此等富民強國之農學寶典,各類水利、醫卜、星相、算學、航海、技藝之專著,乃至前朝與本朝之史書典籍、地方方誌、兵法戰策,凡有益於國計民生、有助於帝國發展者,皆應相容幷包,廣納博採!朕要讓這圖書館,成為知識的汪洋大海,智慧的璀璨燈塔,而非僅僅是束之高閣、無人問津的冰冷擺設!”

“陛下聖明!”工部尚書躬身出列,提出了一個極為現實的問題,“興建如此眾多的圖書館,所需書籍浩如煙海,尤其是《永樂大典》這等卷帙浩繁之鉅著,若僅靠人工抄錄,非但曠日持久,且極易出錯,不知陛下對此可有良策?”

“愛卿所慮,朕早有周詳。”朱高煦嘴角揚起一抹自信的弧度,顯然對此早已成竹在胸,“朕決定,於新京城內,即刻設立‘大秦皇家印書局’!”

“印書局?”眾臣又是一陣小聲議論。

“正是。”朱高煦語氣肯定,“此印書局,採用活字印刷之術。其首要之務,便是集中最優良之工匠,調集最充足之物料,以最快之速度,足額刊印出至少七套完整的《永樂大典》副本,務必保證朕所規劃的六處圖書館以及皇室檔案庫,皆能收藏一部全帙,以傳後世,永無斷絕之虞!其次,儒家經典、各類實用書籍,亦將按照輕重緩急,陸續組織刊印,一部分用於充實各地圖書館之館藏,另一部分則可向帝國境內之民間公開發售,使天下人人皆可購書、人人皆可讀書,最終實現‘學問為天下之公器’的盛世景象!”

活字印刷之術,在大明本土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但由皇家出面,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規模,如此係統化、有計劃地大規模印製如此種類繁雜、數量龐大的書籍,尤其是像《永樂大典》這種體量驚人的鴻篇鉅製,這在大秦帝國的歷史上,乃至整個華夏文明史上,都絕對是開天闢地的頭一遭。

朱高煦興建圖書館體系與設立皇家印書局的詔令,在新京城內,迅速激起了層層疊疊的漣漪,也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起初,當聽聞朝廷要廣建藏書之所,並且還要將《永樂大典》這部曠世鉅著大量刊印,以廣流傳之時,許多儒生文士無不歡欣鼓舞,額手稱慶,紛紛讚頌此乃聖君所為,是文教昌明、國運興盛之吉兆。

然而,當圖書館的具體藏書目錄逐漸透過各種渠道洩露出來,特別是當他們確切地知曉,那些在他們眼中被視為“農工之末技”、“雜學之旁騖”的實用技術類書籍,竟然要與“聖賢之經典”、“經史之正學”並列館藏,甚至還要向所有階層的普通百姓全面開放閱覽之時,質疑、困惑、不滿乃至激烈的反對之聲,洶湧而至。

內閣之中,氣氛也因外面的討論而顯得有些微妙和凝重。

林永康、財政部尚書等幾位位高權重的核心大臣,在一次非正式的私下碰頭會上,也免不了談及了這場由圖書館計劃引發的風波。

“陛下此番大興土木,興建圖書館,又雷厲風行地設立皇家印書局,其聲勢之浩大,用心之深遠,著實令人矚目啊。”財政部尚書輕輕捋著頜下微須,語氣中帶著幾分不易察覺的探究與審慎。

內閣首輔林永康端起面前的青瓷茶杯,用杯蓋輕輕撥去浮在茶湯表面的嫩綠茶葉,沉吟片刻,方才緩緩開口:“陛下對於那部《永樂大典》的珍視程度,遠超我等想象。他不惜耗費巨大人力物力,下令廣為刊印,其珍護中華文脈、傳承華夏智慧之拳拳盛意,已是昭然若揭,毋庸置疑。”

另一位內閣官員,聞言也深以為然地介面道:“首輔大人所言極是,下官亦有同感。不過,依下官淺見,陛下此舉之深意,恐怕並不僅僅侷限於‘珍護大典’這麼簡單。”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