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七歲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

第348章 開拓

正午的日頭斜斜切過窗欞,將朱雄英的身影投在牆壁上,隨著講解時的手勢忽長忽短。

學員們的墨筆在麻紙上沙沙遊走,有人畫下鏡片形狀,有人批註“聚光如焚”,郭宇的紙頁邊緣已寫滿密密麻麻的疑問。

朱雄英收起教具道:“今日便到這裡,課後每人用卡紙做兩枚鏡片,明日我們比試誰能最快點燃紙片。”

待學員們魚貫而出,郭宇捧著札記追上朱雄英:“殿下,若將鏡片磨成月牙狀,是否能讓光線轉彎?”

朱雄英止步輕笑:“明日帶你來格物苑的琉璃工坊看看便知。”

暮色四合時,觀星臺的銅鶴燈已點亮。周顯抱著自制的紙筒鏡組候在石階下,見朱雄英攜著格物苑的老工匠走來,忙上前呈上:“學生用桑皮紙裹竹篾做的鏡筒,還請殿下指點。”

老工匠接過鏡筒端詳片刻,讚道:“接縫處用魚鰾膠密封,心思倒是細。”

朱雄英對著月亮調好焦距,遞給周顯:“你且看看。”

少年屏息望去,忽然低呼:“月面上竟有山巒!”

周圍學員紛紛傳閱,驚呼聲此起彼伏。

郭宇望著鏡中盈虧的月輪,忽然悟道:“白日陽光聚於一點,夜間星光散於八方,莫非光的行止,本就與遠近有關?”

朱雄英頷首:“明日我們便做個實驗,用針孔成像,看看光線到底是直是彎。”

三更的梆子聲從遠處傳來,觀星臺的人影仍未散去。

周顯在石板上畫圖推演,郭宇蹲在地上用樹枝模擬光線走向,老工匠則在一旁除錯著青銅製的鏡架。

朱雄英望著這群沉浸其中的少年,忽然想起年初在格物苑燒製第一塊琉璃鏡時,也是這般星月相伴。

次日晨課,朱雄英帶學員們在暗室裡做針孔實驗。

當白紙上浮現出窗外槐樹倒立的影子時,趙衡拍著額頭道:“原來光線真是直著走的!”

“那為何凸鏡能聚光?”有學員追問。

朱雄英取過水盆,將筷子斜插入水中:“諸位看,筷子似是彎折了,實則是光線遇水變了方向。”

他指向窗欞道:“鏡片曲面讓光線折轉,就像河道轉彎處的水流,最終匯於一點。”

這番講解讓學員們豁然開朗。郭宇忽然起身:“學生想試試用不同材質的鏡片,看是否都能聚光。”

“準了。”

朱雄英笑道:“格物院的庫房裡有水晶、琉璃、乃至西域傳來的玻璃,儘可拿去試驗。”

接下來的半月,格物院日日傳出新奇動靜。

有學員用冰製成凸透鏡取火,被朱雄英贊為“善假於物”;

周顯改良的鏡筒能觀測到木星的四顆衛星,引得欽天監監正親自前來拜訪;

郭宇則發現不同顏色的鏡片聚光效果各異,在札記裡寫下“色異則光異”的猜想。

這日午後,朱雄英正在審閱學員們的實驗記錄,忽然聽聞院外傳來喧譁。

出門一看,只見郭宇與幾個勳貴子弟爭執不休,地上散落著破碎的鏡片。

“他說格物之術是奇技淫巧!”郭宇攥著拳頭,指節發白。

為首的勳貴子弟昂然道:“孔聖人何曾教過這些把戲?我等讀聖賢書,當明經致用,而非擺弄這些琉璃片子!”

朱雄英緩步上前,拾起一塊碎鏡片對著日光:“《大學》有云:格物致知。

若連眼前的光為何聚散都不明,又談何明經致用?”

他轉向眾學員道:“今日便加一堂課,用這些碎鏡片,做一架能測日影長短的儀器。”

三日後,當學員們用拼接的鏡片組測量出準確的日影角度時,那幾個勳貴子弟也湊了過來。

朱雄英見他們眼中流露出好奇,便笑道:“格物並非要廢黜聖賢之道,而是要讓聖賢所言,有物可證。”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