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唐太宗對掏?拿四次元口袋躺平

第36章 長安城外,真正的大唐

王皓和猴兒兩人一起出門,不過猴兒現在一臉的愁容。

“怎麼了,你這神情一幅不情不願的樣子。”

“回郎君,奴只是擔心。

“雖然現在天下已經承平很久,可百姓還是缺乏教化,郎君一人去可能會遇到歹人。

“奴的意思是,應該帶幾個公人同行才是。”

猴兒是本地人,郎君去看看他覺得沒什麼,但是安全問題一定要重視。

人性,九成是淳樸的。

可只要遇到那一成不淳樸的就完蛋了,好不容易賣身一個好人家猴兒不希望自家郎君出事。

“沒事,我們只是路過。

“現在正是忙碌的時候,誰會做那歹事,走吧。”

王皓騎著車,猴兒緊緊的跟著旁邊,一主一奴朝著長安城外面走去。

經過東市和道政坊出春明門就到了萬年縣,這裡開始已經全都是田地了,春明門外就是龍首西渠。

這裡的水在這裡分成了兩條,一條向北,蜿蜒流動,最後直接進了太極宮,一條南下最後經了東市。

站在春明門,渠水就像是一道護城河一樣。

水還是算清澈,儘管有規定,可很多生活垃圾還是進了水裡,還好工業產品不多,水裡沒有絕對性的汙染物。

“郎君,過了春明橋就到了萬年縣了。”

雖然半個長安城都是萬年縣,可猴兒這種土著還是習慣稱真正的荒野之地為萬年縣和長安縣。

王皓只是點點頭,這只是一個習慣沒有必要去糾正什麼。

天很曬,風很大。

但是地裡全都是人,現在是三月,種粟就是在四五月,現在就要準備好地開始種了。

這時候關中的主力種植糧食還是粟,當年種當年吃。

小麥還是輔助,畢竟小麥要經過一個冬天,在這個時代沒有肥料和各種農藥,風險還是太多了。

不過小麥已經抬頭,沒辦法,連連大旱加上朝廷不斷用兵,必須要換產量高的作物才行。

小麥雖然風險大,可產量確實比粟高。

粟作為一種古老的糧食,從戰國開始就是北方主食,從秦國到齊國全都是粟,就算是楚國的軍糧也是以粟為主。

衛青攻破匈奴,繳獲的軍糧也是粟為主。

粟這玩意的優點很明顯,耐乾旱耐貧瘠,屬於就算是極端天氣我也收成一點的極端糧食。

可弊端很明顯,產量低的驚人。

秦朝關中的粟換成後世的標準畝,大概是畝產一百三十斤左右,山東等地的產量高一點,有個一百五十斤左右。

到了唐朝,這個數值依然如此穩定。

東漢朝廷曾下了九次聖旨,鼓勵天下百姓種小麥,可到了唐朝粟還是主要的作物。

沒辦法,穩定壓倒一切。

在古代,百姓一點容錯都沒有。

種粟,還能大致上確定收成多少,換成小麥雖然正常情況下畝產高,可穩定性太差。

這關係性命,誰敢去賭。

不過隨著人口增長,朝廷用糧的逐漸增多,粟也逐漸退讓。

等到了李治上位,開始真正的南征北戰,小麥種植迅速擴張,短短十幾年就取代了粟成了主要作為。

均田制這東西一個王朝就能玩十幾年,之後一定會被破壞。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