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北方的韃靼與瓦剌,我若不北征,朝廷哪裡有發展的環境。
一代人有一代人要做的事情,你爹要做的那些,是可以的。
但僅僅只是那些,還不夠。”
“如今韃靼雖然已經被我重創,但瓦剌主力尚在,這次已經無法作戰,班師回朝已成為必然。
在我們離開之後,瓦剌的馬哈木之子脫歡,其人有梟雄之心,錦衣衛已經查探了諸多情報證明。
此人必然會設法統一瓦剌,又加上韃靼被重創,數十年之內都難以恢復,脫歡只要統一瓦剌,必然會吞併韃靼部。
到了那時,瓦剌就會成為大明的勁敵,成為大明真正的北患。
你爹無法指望他出兵,你記住,在你登基之後,你爹也讓大明休養生息一些時間了,到時你一定要親自率兵,重創瓦剌,處決脫歡。
唯有如此,可讓大明邊患,徹底消除,從此讓瓦剌再難恢復,從此將不成氣候。”
朱棣對瓦剌,格外的擔心。
本來他是準備自己親自解決這些的,但如今,已經不可能了。
這些年他一直在重視北方的情報,瓦剌與韃靼的情況,他一直都知曉,這也是為什麼韃靼與瓦剌每次好不容易恢復,他就會恰到那時出兵。
朱棣深知在如今的草原局勢下,一旦真的出現那種情況,大明北境,就真的危險了。
對朱高熾他不抱有任何希望,他唯有將希望寄託在朱瞻基身上。
朱瞻基聞言,堅定的點頭應下。
“爺爺,我知道了,若是瓦剌真的崛起,我一定如同爺爺一般,領軍將其重創。”
朱瞻基深深按照楊士奇所說的在做,那就是朱棣說什麼,他都同意下來。
其實對於北征,朱瞻基心頭更加在意的是朱高煦的大漢。
和朱高煦的大漢比起來,哪怕就是瓦剌的脫歡統一瓦剌部與韃靼部,威脅都沒有朱高煦那裡來得大。
但這些,朱瞻基知道不能說出來,他只能放在心裡面。
朱棣聽著朱瞻基的回應,由衷的笑了,這才是他的大孫啊。
“好,大明有我大孫,我也放心了。”
“軍事上,除了這點,你還要注意大軍的操練與武器裝備的革新。
三大營一定要打造好,不可讓戰力下滑了,要從各軍之中挑選新鮮血液進入,要不斷加強。
唯有強大的大軍,才能應付各種危險,也是你手中真正的底牌。
而武器裝備,主要在於火器。
這次北征,你也看見了,火器的先進,可以讓大軍有著更為強大的戰力,對戰場局勢的影響,尤為大。
你爹雖然也重視火器,但並沒有太過於重視,尤其是有著你二叔的例子在前,他的思想,是不對的。
你以後要全面注重火器發展,火器監、鐵器監這些,多給他們一些待遇,沒有什麼的,只有這樣他們才會越發賣命。
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就是如此,不要去在意那些蠅頭小利,更不要被其他那些人給帶偏了方向。”
火器的發展,朱棣一直都無比的重視,但卻是一直跟不上大漢的火器發展,這點,朱棣也很是無奈。
該想的法子他都想了,也都用了,但就是被朱高煦的大漢甩開一大截,他能怎麼辦?
朱瞻基聽到這裡,肅然凝聲道:“爺爺,我知道了,我一直都重視火器監、鐵器監的,後面我一定會更加重視!”
朱瞻基回答得無比的決絕,心中顯然也下定了決心。
其實這點都不用朱棣說,朱高煦那裡給的壓力太大,這些是朱瞻基自己都打算要做的。
尤其是這次北征,親身經歷戰事之後,他才能越發直觀的感受到先進火器帶來的壓迫感與震懾感。
大明如今的火器,他都已經感到震撼了,一想到大漢那裡還有更為強大的火器,朱瞻基心頭是怎麼也放鬆不下來。
這是真的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如果沒有大漢的對比,他又哪裡會有這麼多的煩惱。
朱棣聽到朱瞻基的回答,心頭更加的欣慰。
果然,朱瞻基比朱高熾,要優秀太多。
不再去想,朱棣趁著這一會頭腦還有些清明,趁著還有思緒,繼續開口。
“大孫,民生上你也要注意,你爹雖然接下來會重點發展民生,但新政不可斷。
新政的實行,可以讓大明百姓的賦稅得以降低,更能讓百姓以後過上更好的日子。
這是大明的根本,你一定要繼續實行下去。
在你到時重創瓦剌之後,你也要停下兵戈,發展民生,唯有自身強大,才能應對各種外面的危險。
如今你二叔已經擋下了外面的諸多危險,你只需要對付瓦剌即可。
若是你實在無法重創瓦剌,可以讓你二叔出手。
大明的百姓已經苦了很多年,大明直到現在,都依舊沒有盛世誕生,這是不好的。
大孫吶,你一定要親手締造出大明的盛世。
我大明的武功,已經不弱於當初的漢、唐,唯有盛世,還差了許多,你要做到。”
這點,朱棣是真的對朱瞻基,以及朱高熾都抱有很大的期望。
他是造反上位,他想要洗涮那些名聲,他要證明大明的武功,他要解決大明邊患,只能不斷用兵,只能將那些事,先去做。
他做了之後,朱高熾與朱瞻基只需要發展民生,降低徭賦二項,休養生息,盛世就會逐漸到來。
尤其是如今實行的新政,只要堅持做到,大明的盛世,在他看來會超越歷朝歷代。
想到這裡,朱棣繼續道:“除了新政,還有一些後續要實行的政策,在我書櫃最上面的第四個抽屜裡,到時你取出來,一一實行下去,如此才能讓這盛世,變成真正的盛世。”
朱瞻基聽著這些,心頭一時有些默然。
其實朱棣的其他政策,他都是認同的,唯獨就是新政,在他看來,真的有那個必要嗎?大明真的要跟著朱高煦的大漢走嗎?
之前雖然迫於朱高煦一時的壓力,滿朝同意了新政的推行,只為儘快提升國力,以對抗大漢。
但實行以來,進度並沒有想象中的順利,反而各種反抗層出不窮。
明明大明在實行新政,但產生的收益,卻遠遠沒有達到預期,朱瞻基心頭都在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