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

第1147章 一一四五章 雲開望加錫

田宗亮聞報,並不驚慌,反而冷笑一聲:「山有山規,海有海法。既然到了此地,便要讓此地人知曉我五溪苗家的規矩!」

他並不一味強攻,而是展現出了高超的交涉手腕。他選中了一個與周圍部落有世仇的布吉人小酋長,贈予鹽鐵、布匹以及從大明帶來的精美瓷器,與其結盟,獲取了當地的重要情報。

隨後,他親率百名苗家弩手,在盟友的帶領下,於一處山谷中伏擊了當地最為強悍好戰的一個望加錫人部落的戰士隊伍。苗家弩箭精準而致命,在叢林中更是防不勝防。一戰之下,便重創了該部落的武力。

戰後,田宗亮並未屠戮俘虜,反而釋放其中數人,並讓其帶回話去:「我苗人來此,只為求一地安居,無意滅絕爾等。可通商貿,可結盟好,若再敢犯我疆界,猶如此樹!」言罷,一箭射斷百步外一棵小樹,箭術驚人,震懾當場。

軟硬兼施之下,周圍部落紛紛膽寒,開始嘗試與這支新來的、戰鬥力強悍且紀律嚴明的苗人接觸。

田宗亮抓住時機,開設「邊畔市集」,用帶來的鐵器、鹽、藥材交換當地的香料、珍珠、珍貴木材。他嚴格約束部下,公平交易,逐漸贏得了一些部落的信任。

他邀布吉人頭領至寨中,不贈銅鼓,而是取出從辰州帶來的最後一道「雲霧茶」,行苗族「啜茗談天」之禮。席間,田宗亮以剛學會的布吉語言道:「我等善山,爾等善海;山貨換海珍,何不相濟?」並展示苗人鍛打的鐵刀削斷布吉人銅劍之利。

布吉人頭領撫刀驚歎,終允互市。苗人以鐵器、絲布、稻米,換布吉人的海鹽、珍珠、玳瑁及遠航知識。田宗亮更許其族與苗人通婚,令子侄習其造船之術。

站穩腳跟後,田宗亮開始推行他的「山海經略」。他將帶來的稻穀、粟米種子分發下去,指導族人在平緩處開闢梯田,同時也不放棄山林狩獵與採集。他效仿明軍,將適齡男子編為「弓弩營」、「山林營」、「舟楫營」,平日生產,戰時為兵。

一年後,望加錫海岸已是另一番氣象:火山梯田層疊如綠階,苗寨吊腳樓與布吉人高腳屋錯落相間。市集上苗語布吉語交錯,竟生新腔。田宗亮立於石堡之上,望艦船往來海灣,嘆道:「昔在辰溪,見天如一線;今在南洋,方知天地之闊。我五溪苗眾,終得海天自由!」

數年之後,「鎮峒堡」已擴充套件為一座堅固的山海之城。苗家的吊腳樓與石堡工事錯落有致地分佈在海岸與山崖之上。城內不僅有苗人,也有逐漸融合進來的布吉人、望加錫人,甚至還有聞商貿之利而來的爪哇、阿拉伯商人。

田宗亮雖自號「峒主」,卻在內部採用了更為實用的「頭人議事」制度,並引入了部分大明律法。他始終保持與南海道總督府的聯絡,歲歲遣使乘船前往瓊州乃至廣州,貢獻方物,請示機宜(更多是獲取情報和支援)。

一日,他立於鎮峒堡最高的望樓上,遠眺繁忙的望加錫海峽,對身旁已成年的兒子道:「我五溪苗家,離了辰州的山,卻得了海的眼界。朝廷予我此地,非為流放,實為開鑿。守住此地,經營此地,將來這片海峽,便是我田氏子孫縱橫馳騁之地!」

海風獵獵,吹動他鬢角的白髮,卻吹不滅眼中那團如火般的野心與希望。

蘇拉威西島的西南角,從此烙下了鮮明的苗家印記,成為大明經略南洋棋局中,一枚深嵌腹地的關鍵棋子。

而蘇拉威西島東北海岸,桑帕拉河口這裡的地貌與田宗亮所在的西南角迥異。海水湧入巨大的河口,形成寬廣的港灣,沿岸多是紅樹林與沖積平原,背後則是連綿陡峭的青山。雨量極其充沛,河流交錯,土地肥沃,但溼熱瘴氣也更為濃重。

彭勃企的船隊在此緩緩靠岸。他站在船頭,望著這片瀰漫著原始氣息的土地,神色凝重而堅定。與田宗亮的銳意進取不同,彭勃企的性格更為沉穩內斂,善於謀定而後動。

「登岸後,先不忙築大寨。擇地勢高燥、近水源處,立下數個前哨營寨,彼此呼應。」他對兒子吩咐道,「我等瑤人,雖也善山,但此地溼熱非同一般,需步步為營,謹防瘴癘之氣。」

彭氏瑤族並未像苗人那樣迅速展示武力。他們登陸後,首先花費了大量時間勘察地形、水文氣候。彭勃企親自帶人深入附近山林,辨識草藥,研究如何防治熱帶疾病,這讓他的部眾在最初最艱難的時期,非戰鬥減員遠少於同期其他開拓點。

他選擇的立足點並非河口最開闊處,而是稍稍深入內陸的一處河灣臺地,背靠山嶺,面朝河流,易守難攻。他將此地命名為「桂灣寨」,既是懷念桂陽故地,也取「桂子飄香,灣河永駐」之意。

對待當地土著,彭勃企採取了與田宗亮不同的策略。桑帕拉河口一帶居住的是托拉查人(Toraja)的若干分支,他們以其獨特的梯田文化、複雜的喪葬儀式和相對和平的性情著稱。

彭勃企並未主動挑釁,而是派出手持瑤醫草藥、攜帶鹽塊和精巧鐵器的使者,嘗試與最近的托拉查村落接觸。瑤族同樣深諳草藥之理,這成了雙方最初溝通的橋樑。彭氏瑤醫甚至用帶來的藥材結合本地植物,治好了幾名托拉查村民的熱病,逐漸贏得了一些信任。

他鼓勵族人與托拉查人交易,用鐵器、鹽、瓷器換取他們的稻米、牲畜(主要是水牛)以及關於本地環境的寶貴知識。彭勃企發現托拉查人精於雕刻和建造高腳屋,便虛心請教,改進了營地的建築,使其更適應本地環境。

站穩腳跟後,彭勃企開始展現他作為統治者的規劃能力。他利用從托拉查人那裡學來的經驗,大規模開闢梯田,引種帶來的稻穀,同時也試種本地的香料作物。他將帶來的瑤錦織造技術與本地物產相結合,試圖發展出獨特的貿易品。

在軍事上,他並未放鬆警惕。他吸取苗人經驗,組建了「山地營」和「河防營」,但更注重防禦工事的修建。他在桂灣寨周邊險要處修築了數座石砌箭樓和寨牆,並訓練了一支擅長在叢林河網地帶偵查與警戒的隊伍。

數年之後,「桂灣寨」已發展成為一個融合了瑤族、托拉查文化特色的繁榮聚落。寨中不僅有瑤家的吊腳樓和穀倉,也能看到托拉查風格的雕刻裝飾。這裡出產的稻米、香料和精美的瑤錦-托拉查風格木雕工藝品,開始透過零星的海商,流入地區貿易網路。

彭勃企並未滿足於此。他深知桑帕拉河口地理位置優越,是深入蘇拉威西內陸和控扼東部海域的潛在基地。他持續派出小規模探索隊伍,沿河溯源,繪製地圖,並與更深遠內陸的托拉查部落建立聯絡。

他常對族人說:「田峒主據西南咽喉,逞的是豪勇之威。我彭氏據東北沃土,行的是耕織之長。朝廷將我等分置南北,自有深意。我等不必與人爭鋒,只需將此地經營得鐵桶一般,富庶安樂,便是大功一件!」

在他的經營下,彭氏瑤族在桑帕拉河口深深地紮下了根。他們不像南邊的苗人那般鋒芒畢露,卻如春雨潤物般,以一種更為溫和而持久的方式,將大明的影響力滲透進了蘇拉威西島的東北腹地。與田宗亮的「鎮峒堡」一南一北,一剛一柔,共同成為大明釘在這「海怪之島」上的兩顆堅固鉚釘。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