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李天佑在啟門寨為秋收歉收、黃金氾濫與人心浮動焦頭爛額之際,時光需回溯至半年前的永樂十三年夏。
彼時,啟門寨「新生小學」甫立,琅琅書聲與炭筆劃過木板的沙沙聲初起;菲沙河平原廣袤土地上,首輪春耕在艱難與希望中播下了一千八百畝種子。就在這片新生之地初穩之時,「滄海龍吟號」巨大的身影再度升帆,蒸汽鍋爐預熱,發出低沉而有力的轟鳴。
鋼鐵艦身逆著陽光投下巍峨暗影,甲板上忙碌的水手如同蟻群,正為一場牽繫新大陸命運的遠航做最後準備。王大虎撫摸著艦橋欄杆上凝結的鹽霜,目光掠過初具規模的啟門寨。田壟間青苗初綻,新生小學的童謠隨風飄散——這一切脆弱卻蓬勃的生機,此刻都繫於他肩頭。周蒙花輕步走近,絹帕裡裹著剛烤好的鮭魚:「國公爺,潮位將滿,該啟程了。」
十艘滿載物資的帆船如眾星拱月,簇擁著鋼鐵鉅艦駛出峽灣。王大虎與周蒙花立於高聳艦橋,回望初具規模的啟門寨。他們將這片心血所繫之地暫託李天佑,肩負新命,率以「滄海龍吟號」為核心、輔以十艘滿載補給與工匠的帆船隊,再次駛入浩瀚太平洋。
其行目標明確:
其一,繼續南下探索「北俱蘆洲」西海岸,為李天佑尋覓不遜於金砂河谷的優良封地。
其二,循洋流季風,尋返大明本土風帆船航路,向金陵國會覆命,稟報首期殖民「成功」,併力爭載回第二批移民與關鍵物資。
其三,為王大虎自身的「加國公國」輸送更多新鮮血液。
王大虎記著圖上標註、位於島西海岸的尼蒂亞特部落及更南的馬考部落。這些部落以善捕鯨航海著稱,乃其南下急需之嚮導與夥伴。
船隊首站西折,深入溫哥華島與大陸間的翡翠水道。這裡居住著以捕鯨聞名的尼蒂亞特人,他們的獨木舟曾在滔天白浪中刺中巨鯨。
憑「滄海龍吟號」龐然巨體及此前貿易積攢(較努克薩克而言)尚佳聲譽,王大虎船隊輕易尋得這些沿海部落村落。與努克薩克強勢侵略異,王大虎取更懷柔之策。
他再行「加國公」權,舉行簡單儀式,正式冊封尼蒂亞特與馬考首領為大明「土司」,賜印信、綢緞與部分鐵器,承認其原有獵場漁場之權,並要求提供熟悉南下海岸線、洋流與部落情況的嚮導,同時允諾厚酬——主為其極渴求的鋼製魚叉、漁鉤、斧頭及精美陶瓷糖酒。
「我等需熟悉大海之友,為南下引路。」王大虎經通事傳達,「為報,我友(李天佑)將於南建新港,彼處將成為爾等毛皮、鯨油與海象牙通往更廣天地之貿易窗!且,我等願帶走爾部落中最聰慧的幾位年輕人,」
周蒙花適時接話,聲溫和卻充滿誘惑:「然也,我等將帶其往大明,入上海‘胡商學校’求學。彼處有最優之師,授我最強文字、演算法與知識。待其學成歸來,將為爾部落棟樑,能更善與外界貿易,解此世運轉之則。」
這對沿海部落而言,實難拒絕。不僅能獲急需先進工具與貿易承諾,更得機會讓子弟接觸「巨魚部落」強大核心秘密(他們如此理解)。尼蒂亞特與馬考首領欣然應允,很快遴選出數名機靈、勇敢且對海洋充滿好奇的年輕子弟,及經驗最豐的年長嚮導。
於尼蒂亞特部落,他們選中一名叫阿塔納的年輕獵手,其能於暴風雨中借星辰浪湧辨向。於馬考部落,被薦者名為基塔普,彼不僅能讀海鳥飛跡,亦能仿多種海獸鳴聲。
王大海看著這些膚黝黑、眸明亮、對龐大蒸汽船既敬畏又難掩好奇的土著青年,滿意頷首。他知,這些年輕人,將是未來連線大明與這片新大陸沿海部落的重要橋樑。
「滄海龍吟號」巨大鐵錨沉入馬考部落附近僻靜海灣海底,激濁一片。王大虎與周蒙花在部分馬考長老陪同下,乘小艇登岸,欲行更深入貿易洽談與情報收集。海風攜濃重鹹腥與森林清新之氣,與啟門寨一帶河谷氛圍迥異。
然剛登岸,未及步入馬考長屋,王大虎便從馬考酋長凝重神色與急促敘述中,得悉一令其愕然訊息。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