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青城

第39章 韋見素拜相

寅時三刻,丹鳳門城樓承天門鼓驟響,驚散棲在鴟吻上的寒鴉。三百金吾衛魚貫入殿,麒麟鎧映著未褪的星子,槊尖挑破太極宮最後一縷殘夜。

李隆基端坐龍墀,十二章冕旒紋絲不動,九根蟠龍柱喻九州一統。

皇帝眯眼望著白玉階下伏拜的朱紫群臣,緋袍刺史似一團團將熄的火,青衫御史如新磨的劍,宰相楊國忠的紫金魚袋正隨呼吸起伏,而東平郡王安祿山和西平郡王哥舒翰,一個肥胖,一個孔武,並肩而戰,卻勢不兩立。

這日的朝堂上,楊國忠和安祿山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原因是吉溫拒死不認藏匿叛黨之罪,李峴不敢擅作主張,便稟明瞭聖上,請李隆基親自裁斷。

“那幾個劫法場的逆黨分明就在吉溫附中,證據確鑿,還有何可說?”楊國忠正言厲色,不容置辯。

“那幾個人死無對證,明明就是栽贓嫁禍。”安祿山為吉溫訟冤,並言國忠讒疾,二人互不相讓。

“死了的只是其中幾個,剩餘的逆黨可都承認是奉命效力吉溫的。”楊國忠用眼角瞥了一眼安祿山,說道,“至於是奉了誰的命,我到正想請教東平郡王。”

“楊國忠,你少血口噴人!”吉溫一直都是安祿山在京城裡的眼線,拱衛司的人也是安祿山派去聯絡吉溫的,被抓了現形,讓安祿山有苦說不出。

“請聖人裁決!”

“既然逆黨都已伏誅,此事就這到這吧。”李隆基也知道這是楊國忠和安祿山的雀鼠之爭,吉溫只是棋子,藏匿還是栽贓真偽難辨,便打算兩無所問,不了了只。

“聖人!那吉溫不僅涉嫌窩藏逆黨,還牽涉韋陟坐贓案,授受賄賂、監守自盜,不可輕饒啊。”

李隆基一向以嚴守太宗的《唐律》自居,要求百官嚴肅吏治、清廉奉公。如今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前只得沉吟道,“既如此,讓京兆府和御史臺一道去查清楚吧。”

“皇上!”

“聖人!”

楊國忠和安祿山對此裁決都不滿意,還想申辯,皇帝身邊的高力士卻向著二人搖搖頭,使眼色讓他們不要再說下去。

“眾位愛卿,還有何本奏嘛?”李隆基有些不耐煩的說道。

“陛下,臣有本要奏。”安祿山手捧奏摺,上前一步道,“微臣征伐契丹多年,幸不辱命,契丹賊寇已悉數逃入太白山中,大唐東北再無隱憂。”

宦官高力士從安祿山手中接過奏摺,呈給了皇帝李隆基。

“臣不敢邀功,但臣所部將士討奚、契丹、九姓及同羅等,功勳甚多,乞不限常格,超資加賞。”

李隆基開啟摺子,只見上面羅列著將軍者五百餘人,中郎將者二千餘人,密密麻麻,看的人頭暈。

李隆基點點頭,還未發話,大殿下面又有人站出來說話了。

“陛下,臣也有本奏!”

李隆基抬眼一看,是西平郡王,河西節度使哥舒翰。

“愛卿有何本奏啊?”這哥舒翰也是封疆大吏,李隆基也要給他幾分顏面。

“臣不負皇恩,所部攻下了吐蕃洪濟、大莫門等城,佔領了黃河九曲。吐蕃自太宗時起便乃我大唐之心腹大患,如今陛下可以高枕無憂以!”

“甚好!”李隆基又接過了哥舒翰的摺子,原來他也是要為其部將請功,雖然沒有安祿山要求的那麼多,但也包括了隴右十將。火拔州都督、燕山郡王火拔歸仁,河源軍使王思禮,臨洮太守成如璆,討擊副使魯炅,皋蘭府都督渾惟明,隴右討擊副使郭英乂。哥舒翰又奏嚴挺之之子嚴武為節度判官,呂湮為支度判官,高適為掌書記,曲環為別將。

“都報去吏部吧。”李隆基知道安祿山和哥舒翰勢同水火,應允了一個就無法拒絕另一個,當然這也是他最愛玩的權力平衡之術,於是將兩本摺子都遞迴給了高力士說道,“眾位卿家,還有何事?”

“臣有本奏!”

嶺南道觀察使匍匐出列,額角滲汗浸溼獬豸冠錦帶:“廣州港市舶使私放波斯商船三十艘,少府監銅錢流失……”

話未畢,殿角銅漏忽墜一滴,滿朝呼吸皆滯。李隆基指尖叩了叩鎏金扶手上的螭紋,高力士立刻捧來冰裂紋瓷盞,盞中浮著昨夜新採的終南雪水。

“市舶利在千秋。”皇帝聲如碎玉,驚得簷下金鈴輕顫,“但蛀我大唐根基者——”他忽地揚袖,一盞雪水潑在蟠龍柱礎,水痕漫過柱底《禹貢》九州圖。

御史中丞吉溫剛剛被貶,監察御史庾光先只得站出來,膝行向前,回稟道:“臣請徹查五府六部,凡涉銅錢外流者,皆黥面流三千里!”

朝堂忽起穿堂風,捲起陳希烈的象牙笏板墜地。老宰相俯身拾笏時瞥見龍袍袖口半掩的《霓裳羽衣曲》譜,硃砂批註猶帶梨園脂粉香。他喉頭動了動,終是將勸諫生生嚥下。

“力士,退朝吧。”李隆基有些倦怠,回頭示意高力士讓他宣佈退朝。

高力士卻並未應聲,而是彎腰靠近玄宗耳語了幾句。

“左相陳希烈上表請辭,朕已恩准!”聽完高力士的話,李隆基似乎想起了什麼,衝著文武百官說道,“左相之職,不可空缺,各位愛卿可有舉薦之人啊?”

“啟稟陛下,文部侍郎韋見素和雅易制,可當此任!”楊國忠手持笏板,上前一步,直言正色地說道。

安祿山這時候啞巴吃黃連,他原本屬意的人選正是那武部侍郎吉溫,現在皇帝剛剛親口下旨讓御史臺調查吉溫,自己再說什麼也沒用了。

“安愛卿,你的意見呢?”李隆基低眉垂問。

“但憑聖意!”

“既然如此,韋愛卿,日後便有勞你了。”

韋見素聞言,立刻出列,跪在大殿之上,戰戰兢兢道:“謝主隆恩!微臣才疏學淺,愧不敢當。”

辰時初,日晷針影掠過“四海承平”銘文。李隆基起身在高力士的攙扶下退朝了。冕旒十二串白玉珠掠過眉心血痣,恍若當年誅太平公主時濺上的那滴人血。群臣山呼萬歲聲裡,他渾濁的目光掃過殿外太液池,紫宸朝暉,恍若蟄龍吞吐雲氣,曾經意氣風發的一代明君,已是老態龍鍾、心無朝政。

下朝的路上,韋見素和楊國忠走在一起,躊躇滿志、得意洋洋。

“恭喜韋大人了。”楊國忠老於世故,口中說著恭喜韋見素,心中卻是為自己棋高一招而沾沾自喜。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