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雲三年,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矛盾日益激化,原本聯手發動唐隆之變,剷除韋后集團的姑侄兩徹底反目。睿宗李旦擔心再這樣下去,局面會無法收拾,作為懷柔之計,不顧太平公主的反對,把帝位讓給了李隆基,改元先天。
李旦禪讓的舉動讓太平公主大為不滿,她不知道的是,自己只是兄長李旦平衡權力、壓制李隆基的一枚棋子。
原來李旦是透過臨淄王李隆基發動了的唐隆政變才坐上了皇帝的寶座。雖然皇權落入自己手中,但功高蓋主又手握禁軍的李隆基對於李旦的威脅,就如同當年秦王李世民對於高祖李淵的威脅一樣,讓李旦時時感到皇位上那深入骨髓的寒意。
然而退位之後的李旦卻並沒有放棄權力,他依然自稱“朕”,所下命令稱為“誥”,擁有三品以上官吏的任免權和重案件的審理權,平常依舊在太極殿辦公。而登基之後的李隆基卻只能自稱“予”,下達的命令稱為“制”或“敕”,只擁有對四品以下官吏的任免權和徒刑以下案件的審理權,平常在武德殿辦公。說白了,最高權力還是在睿宗手中,李隆基的權力和當太子時差不多,只是身份由太子轉化成了皇帝而已。
儘管如此,李旦還是怕兒子將他架空,這才允許太平公主開府治事,深度參與朝政,使得太平逐漸在帝國積累起了足夠的威望和強大的實力。
當朝的七位宰相當中,竇懷貞、蕭至忠、岑羲、崔湜、陸象先五人都是太平公主提拔,太子少保薛稷、中書舍人李猷、右散騎常侍賈膺福、鴻臚寺卿唐晙、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左金吾將軍李欽等肱骨之臣也是太平公主的人。
李旦的制衡之術讓已經登上皇位的李隆基感到了深深的不安,所以當太上皇李旦和太平公主將朔方軍大總管兼兵部尚書郭元振召回了朝廷拜相的時候,李隆基意識到這是要藉助外力壓制自己對禁軍的掌控,再不行事,恐怕就只有束手待斃了。
所以先天之變,到底是太平公主想要密謀推翻李隆基,復辟武周王朝,還是李隆基透過一場政變從太上皇手中奪回了權力,歷史總是贏家書寫的。
那一年韋見素只有十六歲,曾是李旦的參軍,卻與李隆基過從甚麼,因為辦事得力,頗得李隆基的信任。
李隆基登基做了皇帝,他便做了衛佐,替皇帝招攬江湖人士為己所用。搬倒韋后的唐隆之變中,李隆基就是因為私下交好萬騎將領和武林高手,利用他們控制禁軍,一舉拿下韋后和安樂公主。因此在登基之後更是大肆招攬天下高手做些豐羽自固、剷除異己的事情。韋見素為皇帝獨當此面,這才有了後來的『君子衛』。
太平公主雖然在朝堂內外根深蒂固,擁戴者眾多,但僅就招攬的武林人士這一方面,卻遠遠不如李隆基,抑或說她根本沒有把這些武林草莽放在眼裡。
李隆基和韋見素計劃利用這些江湖力量將對頭一個個偷偷除掉,逐漸削弱太平公主的力量。甚至有一天雙方兵戎相見的時候,可以取敵方上將的性命。儘管如此,但是有一個人,卻是一直是他們的心頭大患,那那人便是劍聖。
這劍聖原名裴旻,與太平公主自幼相識,成年後戰功赫赫,曾先後平定奚人、契丹和吐蕃的戰亂,官至“左金吾大將軍”。此人劍法大開大合,如軍臨沙場,天下無雙。
所謂:“耀雄劍兮清邊塵,威戎夷兮率土來賓”。裴旻致仕之後,浪跡天涯,武林高手慕名向其挑戰,卻無人能夠望其項背。
李隆基和韋見素之所以會擔心他,是因為他雖人在江湖,卻與太平公主過從甚密,誰也說不清他們是什麼關係。但他們知道,只要太平公主需要他,他一定會出手相助。一旦劍聖攪入這場戰局,雙方勢力的天平又會發生如何變化,誰也難以估計。韋見素明白他現在網羅的高手,加起來也敵不過一個劍聖。
如果要確保針對太平一黨的行動萬無一失,就一定要想辦法牽制劍聖。
韋見素絞盡腦汁,想到了一個人。
這個人叫武痴,姓武,出身武氏家族,卻不問世事,只痴迷於武學。因而家人和世人都叫他“武痴”,叫著叫著連真名是什麼也沒人知道了。
江湖傳聞,此人雖然年紀輕輕,卻是天賦異稟,武功之高僅次於劍聖,因為劍法霸道,又被人送外號“劍魔”。
武痴曾幾次三番尋劍聖挑戰,雖不敵,卻也是劍聖唯一瞧的上的對手。如果武痴能為自己所用,將是牽制劍聖的最好人選。
韋見素派人尋訪,武痴卻只是一心沉迷練功,不為功名利祿所動,正在韋見素一籌莫展之時,卻讓他打聽到了武痴的一個弱點。
武痴求勝心非常強,為求勝利不擇手段。在與劍聖交手數次之後,自認在劍法上無法戰勝武痴,卻又不甘心,於是遍尋天下名劍,想利用兵器的優勢與劍聖抗衡。
天下最好的寶劍,自然是在皇宮大內的庫房裡。
古有“八荒名劍”,分別是:湛盧、巨闕、承影、純鈞、魚腸、泰阿、龍淵、工布。僅有湛盧存世,與另外兩把寶劍合稱為當世三大名劍,分別是:湛盧、雪花神劍和青城劍。雪花神劍和青城劍分別在天山派和青城派手中,而這自古至今天下排名第一的湛盧,卻一直收藏在皇宮大內。
要想收買武痴,湛盧再合適不過。而且一旦武痴擁有了湛盧,對於劍聖的勝算又增加了一分,這豈不是李隆基和韋見素正想看到的結果嘛。
韋見素把自己的想法稟奏玄宗,皇帝立刻就同意了,於是韋見素拿著湛盧找到了武痴。武痴看到湛盧,眼睛已經直了,無論韋見素要求他做什麼,他都會答應,更何況自己想要湛盧本就是為了對付劍聖。
先天二年七月初三,李隆基與王琚、張說、崔日用、弟弟岐王李範、薛王李業及郭元振、龍武將軍王毛仲、殿中少監姜皎、太僕少卿李令問、尚乘奉御王守一、內給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人領三百禁軍率先發難,準備先發制人。
七月初三子時長安
暴雨如天河傾覆,將整座興慶宮澆得透溼。李隆基的手指劃過紫檀案几上那道密摺,硃砂批註在燭火下泛著血光。他忽然輕笑一聲,震得腰間九環蹀躞帶叮噹作響:
“父皇和姑母當真以為,朕還是那個在潞州觀燈的少年?”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