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玄宗皇帝對於哥舒翰的期待並不只是守住潼關,他交給哥舒翰更重要的任務是收復洛陽。鳳迦異帶著他的南詔兵馬趕到潼關增援的時候,哥舒翰也剛剛收到皇帝的聖旨,要他引兵出關,剿平叛軍。
哥舒翰收到聖旨大驚失色,趕緊上奏請求固守潼關,以逸待勞,不可中了敵人誘敵之計。
就在此時,郭子儀和李光弼在河東取得了嘉山大捷,上表請求皇帝允許他們繼續北上進攻范陽。同時指出潼關守軍應當堅守關隘,等待叛軍師老疲敝,千萬不可輕易出擊。待到安祿山的老巢被攻克,叛軍必然軍心動搖,內部潰散,何愁洛陽不復。
哥舒翰屢經戰爭,郭子儀何李光弼新立奇功,三人的上奏有理有據,卻沒能抵擋住朝堂之上楊國忠的三言兩語和李隆基的剛愎自用。
原來安祿山反叛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哥舒翰的部將王思禮便勸哥舒翰趁著兵權在握,要求朝廷誅殺楊國忠,讓安祿山出師無名。
哥舒翰沒有采納王思禮的建議,他知道皇帝對楊家的寵信並非那麼容易撼動,若是不能成事,引起楊國忠在皇帝面前進自己的讒言,恐怕會步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後塵。
沒有對楊國忠下手,哥舒翰卻把目光轉向了自己的老冤家,安思順。
安思順雖然是安祿山的兄弟,但很早便舉報安祿山意圖謀反,所以在安祿山真的起兵之後,並沒有被牽連,玄宗只是將他從朔方節度使的任上調回京城做了戶部尚書。然而他與哥舒翰同在隴右、河西節度使王忠嗣帳下效力之時卻是水火不容,爭鬥不止。
哥舒翰偽造了安思順與安祿山的信件,誣告安思順私通串謀,迫於他手握兵權的強大壓力,玄宗不得不將安思順賜死,全家流放嶺南。
哥舒翰雖然沒有接納王思禮的建議把手伸向楊國忠,但這訊息還是傳到了楊國忠的耳朵裡。加上安思順的死,讓楊國忠意識到哥舒翰手握影響社稷命脈的軍權,朝廷中根本無人能逆其意,即便是貴為宰相的自己也無能為力。
楊國忠怕自己成為下一個安思順,但此時國難當頭,帝國的命運都系在哥舒翰身上,又不便說他的讒言,於是就拼命慫恿玄宗讓唐軍出關迎敵,收復天下。如果唐軍勝了,可以早日收回哥舒翰的兵權;如果唐軍敗了,哥舒翰自然承擔兵敗的後果,無論如何楊國忠都少了心頭之患。
長安派往潼關傳旨的宦官一批接著一批,命令哥舒翰立即出兵的聖旨一道接著一道,哥舒翰除非真的要抗旨謀反,否則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率兵出關,另一條還是率兵出關。
六月初八,哥舒翰率領的潼關大軍與崔乾祐統率的叛軍在靈寶縣西相遇,對決就此展開。
哥舒翰身體不便,轉而將騎兵交給了部將王思禮統轄,而步兵則交給了高仙芝的部將李承光統轄。王思禮和李承光相互不服,根本做不到協調一致。
潼關大軍被哥舒翰分為三撥,第一撥是擔任先鋒任務的五萬精銳,由王思禮率領,鳳迦異的南詔騎兵便在其中。第二撥是緊隨其後的十萬步兵,哥舒翰則親率三萬人在黃河北岸的高地瞭望助威。
再看地方的崔乾祐,卻把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貫徹到底,把主力埋伏在一條長約七十里,通道狹窄的山上,只派出了不到一萬人迎戰王思禮的五萬精銳。
接戰之後,叛軍果然難以抵擋唐軍的攻勢,很快便開始後撤,唐軍見敵人潰散,趁勝追擊進入峽谷,卻沒有想到掉入了崔乾祐的埋伏圈。
叛軍居高臨下,將滾木雷石一股腦的推將下來,一時間唐軍死傷慘重。
哥舒翰發現前方的部隊陷入包圍之後,立即指揮將數十輛馬拉毛氈車調往隊伍的最前方,試圖以軍馬陣衝出一個突破口。
然而哥舒翰萬萬沒想到的是,正當這些戰車威風凜凜向前衝鋒的時候,突然颳起了東南風,唐軍剛好處於風口之下。崔乾祐抓住這一戰機,命人點燃茅草,裝在馬車上衝向唐軍的戰車隊伍。
東南風暴起之際,唐軍被漫天的煙霧燻的無法睜眼,敵我難分的廝殺起來,大批人馬白白送了性命。
日落西山煙霧散去,兩軍都精疲力竭,崔乾祐在此時派出了安祿山麾下最強悍的軍隊,同羅精騎兵。
同羅精騎兵的衝擊,給了唐軍最後也是最致命的一擊,王思禮率領的五萬精兵潰不成軍,不是被殺被俘,就是在渡河逃散時溺亡。隨著先鋒部隊的全軍覆沒,緊隨其後的十萬中軍竟然不戰而潰,連哥舒翰親自指揮的三萬人眼見河對岸兵敗如山倒,也一鬨而散。
鳳迦異帶著自己剩餘的南詔兵馬,護著王思禮逃回了潼關,同樣逃回來的還有哥舒翰和火拔歸仁等蕃將。只是浩浩蕩蕩開出潼關的十八萬大軍,如今逃回來的僅有八千人。
這八千人還沒有得到喘息的機會,崔乾祐的大軍已經兵臨城下,哥舒翰只得棄關西逃,一直退到關西驛站方才勉強立住腳跟。
就在郭子儀、李光弼取得嘉山大捷的十日之後,長安乃至整個關中最重要的門戶潼關,就這樣陷入敵手,原本大好的形勢付之東流,戰爭的局面急轉直下,一發不可收拾。
長安再無可守之險,亦無可戰之兵。
哥舒翰原本還試圖扭轉乾坤,打算收攏逃散計程車卒重新奪回潼關,卻沒想到部下火拔歸仁叛變,將其生擒交與了叛軍。
讓人沒想到的是,“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的大唐將星被俘之後,在面對老對手安祿山的斥責之時,居然做了搖尾乞憐的逆子貳臣。
為了活命,哥舒翰竟然願意為叛軍寫信招降曾經的部下,常山李光弼、南陽魯炅、東平李衹、河南來調。只可惜所有這些老部下的回信,都是義正詞嚴的責備他在喪師辱國之際,不僅不能以死報國,反而折節投降,實在是有辱斯文。
王思禮,李承光等人雖未投降,卻也是丟盔棄甲,鳳迦異護送著他們一路逃往長安,只可惜還未等他們回到京城,帝國的首都就已經淪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