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入城,又立刻將駐守其他幾門和城中剩餘的叛軍俘獲,第二天天一亮,常山的百姓驚訝的發現,自己又變成了大唐的子民。
李光弼看到被押送到面前的史思義,問道:“你認為自己還有活路嘛?”
見安思義不答,又說道:“你久經戰陣,倒是說說看,我的軍隊能否敵得過史思明嘛?你且為我出謀劃策,如可取,可繞你不死。”
安思義抓住了機會,指出唐軍長途奔襲已經疲憊不堪了,如果和史思明的軍隊進行遭遇戰的話,恐怕勝算不大。何況史思明的軍隊大部分是騎兵,利於野戰,在大平原上決戰肯定對唐軍不利,如果第一仗收到挫折,必定影響士氣,你不如鞏固城防、以逸待勞等史思明的到來。
常山成功收復,樂山也順利的解救出了顏季明的母親和妻女,然而史思明的先鋒部隊第二天天還未亮就已經抵達常山城下,其親率主力兩萬人也隨即趕到。
李光弼聽從史思義的建議,先是據城固守,堅壁挫銳,後又趁叛軍立足未穩、稍有懈怠,便派遣五千步兵開東門出戰。一番激戰之下未能擊退敵軍,後又名五百弓弩手自城牆上引箭齊發,待叛軍銳氣受挫後撤時,命一千弓弩手出城追擊,分成四隊輪番發箭,終於將敵軍殺退。
隨後乘勝追擊,率領五千步騎兵出城與叛軍夾滹沱水相迎,他們在道南沿著滹沱河排成長槍方陣,並將弩手置於方陣前列兩側。
史思明再次整隊,命令全軍上馬。他派遣一千名重甲騎兵向唐軍方陣衝去。重甲騎兵的氣勢令人震撼,唐軍長槍方陣也感受到了壓力。
然而,在重甲騎兵進入一百步之後,長槍方陣左右兩翼的弩手開始發射弩箭,無數箭矢飛向騎兵,將他們的衝鋒節奏打斷。
被擊中的騎手紛紛翻落馬下,馬匹嘶鳴,衝擊的速度被連續的弓箭射擊所打斷。那些未被擊中的騎手看到前方密密麻麻的長矛,知道無法突入,於是他們夾緊馬腹,向左右方向逃跑,形成了一個環形撤退。
史思明組織了兩次重騎兵衝鋒,但都無法突破,於是他下令停止衝擊,全軍就地休息,等待後方步兵的到來。敵軍暫停攻擊,李光弼鬆了一口氣,他也命令全軍就地休息,派出了遊騎兵四處偵查。
就在此時李光弼聞報有叛軍五千步兵自饒陽來,一晝夜行一百七十里,正在常山東南九門縣南面的逢壁休息。李光弼當即派步騎各兩千人人,偃旗息鼓,沿河潛行。至逢壁,叛軍士兵正在吃飯,唐軍乘機掩殺過去,斬殺殆盡。史思明聞訊失色,只好撤軍退入九門。李光弼以少勝多,初戰告捷,常山九縣,有七縣歸附唐軍,只有九門、藁城尚在叛軍手中。
李光弼和史思明一據常山,一據九門,連續對峙了四十餘天,史思明派人阻斷李光弼糧道,軍馬只能吃草蓆續命。李光弼只得向郭子儀求援,郭子儀親率大軍抵達常山與李光弼回合,在常山附近聚集蕃、漢步騎兵十萬餘人,聲勢大振。
郭李二人在九門與史思明展開大戰,大獲全勝,史思明收拾殘部退至趙郡,蔡希德逃回洛陽向安祿山求援。
常山之困得解,樂山心中惦記韋雪,便來向李光弼告辭。
來到郭子儀和李光弼駐紮的郡守府,二人正在商議軍情,見到樂山前來,李光弼立刻向郭子儀引薦。
“郭大人,這就是我向你提起過的太子的救命恩人,也是這次助我兵不血刃,拿下常山郡城的英雄,李樂山!”
“樂山,這位便是朔方節度使郭子儀,郭大人。”李光弼頗為欣賞樂山的膽識和武功,自己把他當成了自己人。
“君實已經跟我提過數次,英雄不僅武藝超群,更是胸懷韜略,大唐正是用人之際,還望英雄能夠多多相助。”郭子儀比李光弼看起來更加老謀沉穩,上來便是一番拉攏。
“多謝二位大人抬愛,我前來卻是要向二位大人辭行。”
“何必如此著急,我們即將在嘉山一帶與史思明決戰,好男兒正是建功立業之時。”李光弼勸阻樂山道,“郭大人最是舉賢使能,我二人同在安思順帳下為官之時,也曾交惡。郭大人放下私怨、不計前嫌,向聖人舉薦我做河東節度副使,當此國難之時,我們當攜手同心,共挽狂瀾才對。”
“正是因為大廈將傾,我還有親朋在長安,實在放心不下,還請大人賜我兩匹快馬,準我速速離去。”
“嘉山決戰,我們必定會給叛軍致命一擊,到時只要平西郡王能夠守住潼關,拖住進攻長安的叛軍,假以時日,我軍便可拿下范陽。到時候,平叛指日可待,何愁長安不保?”
“常山之戰,在下已經見識了二位大人業盛勳賢,我一個江湖中人,戰場上也沒什麼用,還是讓我回江湖中去吧。”
“既然英雄心意已決,我們也不能強人所難,英雄對常山軍民有恩,還有什麼要求,儘管提。”
“還請郭大人和李大人保護顏太守家眷萬全!”
“顏大人忠烈感天、身歿名存,我們定當保護他的家人。”
樂山並無他求,轉身離開,只留下郭李二人望著他的背影唏噓不已。
放下樂山辭別郝廷玉,快馬加鞭趕往長安不說,潼關守衛戰的結果卻和郭李二人的期待大相徑庭,帝國的命運再次出現波折。
千里之外的潼關扼守著大唐統治中心的西大門,地形險要,關防堅固,有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高仙芝和封常清被賜死之後,玄宗已經無將可用,不得已啟用已經得了風疾在家養病得西平郡王哥舒翰鎮守潼關。
哥舒翰多次請辭,卻架不住“皇恩浩蕩”,最後不得不接受了天下兵馬副元帥的任命,領兵出征。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