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乾太祖:我在天龍八部當皇帝!

第14章 一盟八旗

西面乃蠻和北面蔑兒乞一旦結盟,便可形成掎角之勢,挾制住草原中央的蕭易…慕容博想到此節,不由精神大振,一掃之前的敗相。

“父汗放心,孩兒必定不辱使命!”

——————

茫茫草原,克烈部的營盤中央,天道軍正搭建一座數十里見方的木寨營壘。

眼下一根根三丈許高的粗壯圓木前後雙排地深深扎進土裡;然後士卒們用粘土或泥漿進行加固,填補木材間的空隙,形成了四面條形的木柵欄,上面堅固得可以站人、行走;

建好的柵欄再與事先建好的四座角樓拼連在一起…如此,便圍出一個可供士兵駐防、生活的軍堡。

城牆之外是一圈壕溝,裡面滿是鋒利的木刺,前方一排擋馬牆,鹿角密佈,左右兩翼的烽火臺高聳于山丘…各種軍事設施,一應俱全。

看著幹得熱火朝天計程車兵,蕭易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改遊為畜”的大政方針,如今已是塵埃落定——克烈八部被固定在了各自的牧地中,自此改名為“八旗”。

蕭易為“克烈盟”的“盟長”,一盟之下統管克烈八旗,旗內所治牧民少則數千帳,多則過萬帳…總共加起來也有二十餘萬人口。

每旗設一旗主,便由先前的部落首領擔任;而克烈四旗的首領磨古斯等人是“戰犯”,自然無法擔任旗主,蕭易便將旗中德高望重者提拔為旗主。

這些人仰賴蕭易才得居高位,自是對他感恩戴德,忠心耿耿。

從此克烈八部再無“首領”,只有“旗主”。

每月初一,所有旗主都要前往鎮州招討使司衙門赴會,向盟長蕭易稟報本月旗務,接受質詢,根據其功過得失,進行賞罰。

旗主之下“三權分立”,增設一名“詳穩”,負責民政;一名“惕隱”,負責賦稅;一名“夷離堇”,負責軍事…三者皆由天道軍士擔當,協助旗主管理的同時,也在變相地監管旗內動向。

值得一提的是,蕭易在每一旗內還特別設定了多名“天道使”,負責興建道觀、走訪傳教,併兼有賑災撫民的職責,藉此大力傳播道家信仰。

各旗牧民都需登記造冊,平日裡,各部落的勇士便為旗民,屬旗主治下;一旦遇有戰事,各旗夷離堇就開始進行動員,出動旗內的所有男丁、戰馬…如此,蕭易便擁有了極強的動員能力和組織效率,頃刻間就能拉出數萬騎兵。

以此同時,天道軍還在各旗的領地中心搭建木堡,旗主及其臣屬平時都在堡壘中內進行辦公,處理政事。

依靠絕對武力和“盟旗制度”,蕭易將諸部圈定在了各自的草場裡,終於切實有效地控制住了各地的遊牧部落,並將他們化為自己手中的一柄“利刃”。

克烈八旗分配完牧區後,原本那些大面積的牧地草場便成了無主之地。

蕭易命令部隊大規模地開墾軍屯,利用肥沃的土地進行農耕,以此增加當地的糧食產量,儘可能讓天道軍的軍糧能夠自給自足。

一系列的政令釋出下來,雖然成果喜人,但所花費的人力、物力也是巨大,招討使司的錢糧、軍餉本就入不敷出,這下更顯得捉襟見肘。

雖然抄沒了磨古斯等戰敗首領的資產,可軍費支出、大興土木、賑濟牧民,哪一項不是燒錢的“銷金窟”?

時間一長,蕭易的“錢袋子”還是有些吃不消,恐怕再也難以為繼了。

因此蕭易一方面上表朝廷,為諸將請功;一方面又以“戰後重建、安撫諸部”為名,希望耶律洪基能夠撥出三百萬貫款項,助其治理當地…

很快,京中便傳回聖旨。

在聖旨裡,遼帝對蕭易平定叛亂,征服諸部的戰功大加褒獎,晉其爵為遼陽縣公;其他部屬皆各有封賞。

至於提出的發放賑款,耶律洪基只能撥給他五十萬貫,但同意蕭易建立榷場,與西域、宋夏等國進行貿易互市。

還有鹽鐵專賣、開礦關稅、貿易壟斷等等財權,也都下放給了蕭易…總之一句話——要錢沒有,但政策都給你了,有能耐自己搞!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