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打天下易,坐天下難。
相繼吞併乃蠻與蔑兒乞部後,蕭易開始整合各部資源,著手打造出屬於自己的“草原帝國”。
他效法之前在克烈部的做法,頒佈圈定草場、改“遊”為“畜”、建造旗堡等政策,同時設立乃蠻盟,由蕭遠山擔任盟長,下轄乃蠻、古出兀惕、別帖乞、霍利四旗;設立蔑兒乞盟,由蕭別裡剌擔任盟長,下轄兀窪思、麥古丹、脫脫憐、察渾四旗…依靠“盟旗”制度和蕭家宗室,逐步瓦解掉兩大部族以前的遊牧統治。
至於兩部之前的酋帥都參與了這次叛亂,死在戰場上…所以各旗旗主只能另擇人選。
蔑兒乞盟四旗,蕭易選擇了德高望重同時沒有野心的族中長老做旗主,配合旗堡三司,主持旗內政務;
而乃蠻盟四旗旗主,蕭易直接任命了在燕然山投降的那四個部將。
四將初得旗主寶座,根基尚且不穩,因此更加依賴蕭易的支援,這樣有利於控制以及各種政策的推行。
透過各旗“詳穩”的編戶齊民,統計造冊,乃蠻四旗總計25萬餘眾,屬各盟人口之最;克烈八旗總計20萬,較為次之;蔑兒乞四旗總計15萬,牧民人口最少…
“夷離堇”分配裝備,馴養戰馬,並根據戶籍大舉徵兵,選拔、分配到“五大營”中。
眼下各營兵強馬壯,聲勢浩大:
“雷駒營”——4萬輕騎兵;
“三昧營”——2萬火器兵;
“玄武營”——2萬重步兵;
“羿射營”——1萬神弓手;
“龍驤營”——1萬全甲重騎。
天道軍從原來的六萬兵馬大肆擴充、發展…如今的蕭易已手握十萬大軍,成為大遼第一強藩!
當然,“思想建設”工作也不能停下——各旗的“天道使”並沒有閒著,反而比先前更加地忙碌。
他們散佈在盟旗內的各個角落,深入到每一個牧民帳中,孜孜不倦地傳播著太上老君的“福音”…在官方如此大力的傳教下,“三盟十六旗”的民眾皆入我道門,信仰薩滿道教,漸漸成為天道教最堅實的後備力量。
天道使負責一手抓宗教,漠北商會則負責一手抓經濟,繫結牧民,將各旗的畜牧業納入到漠北的貿易體系當中…利用這兩隻看不見的“大手”,蕭易牢牢掌控住草原上這六十萬眾牧民,進則可爭霸天下,退則可安身立命,使其徹底成為自己鐵打的“基本盤”。
自此,天道軍的勢力範圍北至色楞格河流域,南抵西夏黑水鎮燕軍司,東至大遼烏古敵烈,西通高昌回鶻…幾乎佔領了整個漠西和漠北,成為草原上獨一無二的霸主!
——————
蕭易平定乃蠻、征服蔑兒乞部的捷報傳至上京,耶律洪基在御書房得表後不由歡喜得從寶座上跳起來。
有遼以來,乃蠻和蔑兒乞人便時叛時降,為歷任遼帝所頭疼…如今自己的大舅哥拿下乃蠻和蔑兒乞人,漠北、漠西諸部盡皆歸順,實是不世的大功!
耶律洪基坐回龍椅,興奮之情久久不能平復,思來想去後大筆一揮,擬了道聖旨,隨後叫來貼身內侍,面授機宜一番,便令他火速前往西北招討使司宣旨去了…
可敦城的招討使司衙門內,將士們擺案焚香。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