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唐天卻毫不氣餒。
今年收穫的甘蔗,估計還能創造兩百萬兩白銀的收入,受今年朝廷大力收購甘蔗的影響,來年南方必然會大量種植甘蔗,明年的產量一定會顯著提高。只要看住了製糖的技術,以後就能年年獲得滾滾利潤。
除了糖品之外,唐天還從商人們貢獻的三百萬兩黃金裡面,拿出了五萬兩,讓敦煌的段氏從西域大量採購胡椒。
大唐因為基本不用鐵鍋,所以沒什麼炒菜,基本就是麵食和燒烤。
而胡椒正是這些飯菜裡面絕佳的提味調料,所以胡椒在大唐的售價,經常和黃金不相上下,極為昂貴,通常都是上流貴族才能享受的東西。
經過段氏的大力採購,離大唐較近的焉耆、高昌國的胡椒,幾乎都被大唐採購,轉運到內地,又透過商部官員,售賣到各地。
不管是糖品,還是胡椒,朝廷都對售價有了一個基本的規定。朝廷給出的重量是有數的,所以最終朝廷獲利數目是有一個保底的,但是究竟商人們賣多少,盈利多少,朝廷是不管的。
有本事可以賣出一千倍的價錢,那朝廷也只收一個基本的數字。
當然,如果為了高價售賣,故意欺市罷市,甚至威脅恐嚇,那是要被朝廷追查的。
一旦被發現有這樣的舉動,這些官員不但會被處罰,而且官爵會被剝奪,連自己原本的財產都要被奪走。
實際上,朝廷給出的估價,已經是一個“良心價”,商人們可以輕易賺取到數倍的利潤,透過給朝廷辦差,他們的貿易規模變大了許多,盈利也多了起來,而且有了官員、爵位的保護,以後再也不用擔心自己的財產被朝廷找藉口奪走了。
這樣的貿易給大唐帶來的變化非常明顯,比如製糖一個行業,帶動了整個大唐人力物力的流通。
甘蔗原本產在南方酷熱地區,但是現在透過往京城的調運,南方廉價的甘蔗一下子成了經濟作物,百姓在收割了甘蔗之後,可以以較高的價錢賣到官府。於是南方許多地區的百姓,生活因此得到了改善,除了務農外,有了第二產業。
甘蔗在沿途週轉的時候,沿海地區的餐飲行業因此發達起來,經濟也得到了刺激,這些地區的百姓,也得到了實惠。
到了京城之後就更不用說,大量的農民被僱傭到王府,參與到製糖生產中,雖然工錢低廉,但是比起閒在家裡已經好上許多。
最終制成的糖品,在運送到各地的時候,又需要不少人手,又促進了沿途州縣經濟的發展。
對外方面,北方以張家為首的人,在和突厥人貿易的時候,以少量的糖品,換取了大量的牛羊馬,簡直賺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