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古代做大亨

第3章 超級作物

進入這一片區域,詳細的地圖顯示這片區域又分為五個子區域。李蘅看到了五座超大的水晶大棚,每座佔地四百畝,其中四座望去,顯得灰濛濛的很暗淡,對應的地圖上現實也是灰色的。只有一座有著柔和的光亮,在地圖上現實為淺綠色區域。

這空間還真是人性化,一眼望去,就能看出區別,哪裡能進哪裡不能進。

李蘅從這四座灰暗的大棚走過,大棚外掛著的牌子分別現實:果木種植試驗田,果蔬種植試驗田,經濟作物種植試驗田,花卉種植試驗田。

最後李蘅走到掛著:糧食作物種植試驗田,的大棚門口。果然,他往前走,大門自動開啟:“歡迎管理員進入糧食作物種植試驗田。”

李蘅咱在門口一眼望去,就看到十片種著不同作物,綠意蔥蔥的田地。大棚中明顯的是種了十種主要糧食作物。

李蘅一邊巡視一邊調取相關資料。這十片區域分別種植了:水稻、小麥、玉米、高粱、穀子、紅薯、土豆、黍,大豆,青稞。每種四十畝地。

經過視察,這每種作物四十畝地,又細分成四片,每片十畝地。種的雖是同種作物,但是又有區別。每塊地前都要一個螢幕牌子,寫著詳細的介紹。

就比如水稻小麥的地頭前,四十畝地,分成四排,每排20×333米,十畝。地頭前分別寫著:雜交Ⅰ型,改良Ⅱ型,最佳化Ⅲ型,進化Ⅳ型。

仔細看雜交Ⅰ型的介紹:“雜交Ⅰ型水稻,是21世紀至22世紀,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後多位科學家,進行水稻雜交育種,改進改良的優質水稻。每畝,未使用超級植物營養液情況下,年產量可達800-1200公斤(土地肥沃程度等情況造成的差異)。使用後,畝產還可獲得1-5倍提升。”

改良Ⅱ型的介紹:“改良Ⅱ型水稻,23世紀,水稻改良之父史密斯,創造了新的水稻育種改良技術,使得水稻產量和口感得到極大提升。經過其後多位科學家的努力,25世紀,誕生了最優質的改良水稻,即本實驗田的改良Ⅱ型水稻。每畝,未使用超級植物營養液情況下,年產量可達1500-2000公斤。使用後,畝產還可獲得1-5倍提升。”

最佳化Ⅲ型的介紹:“最佳化Ⅲ型水稻,26世紀,水稻最佳化之父李宏國,創造了新的水稻育種最佳化技術,使得水稻產量、口感及營養得到極大提升。經過其後多位科學家的努力,28世紀,誕生了最優質的最佳化水稻,即本實驗田的最佳化Ⅲ型水稻。每畝,未使用超級植物營養液情況下,年產量可達2500-3000公斤。使用後,畝產還可獲得1-5倍提升。”

進化Ⅳ型的介紹:“進化Ⅳ型水稻,29世紀,水稻進化之父趙建國,創造了新的水稻育種進化技術,進化了水稻基因,使得水稻產量、口感及營養等得到極大提升。經過其後多位科學家的努力,33世紀,誕生了最優質的進化水稻,即本實驗田的進化Ⅳ型水稻。每畝,未使用超級植物營養液情況下,年產量可達4000-5000公斤。使用後,畝產還可獲得1-5倍提升。”

看完介紹,李蘅真是大開眼界,同時也明白了,自己這個空間,使用的都是未來科技啊!最少他知道的,技術開黑到至少36世紀。

就比如眼前的這些水稻,進化Ⅳ型水稻,畝產可達5000公斤,就是一萬斤啊!簡直嚇死人,這還是沒有使用那什麼超級植物營養液,如果使用1:10的超級植物營養液進行灌溉,畝產可達五萬斤。這一畝地的產量頂的上21世紀水稻畝產的50-60倍了。種一畝地頂五六十畝地的收成。

這還是和21世紀比較,21世紀的水稻經過袁隆平教授的雜交育種,畝產已經較古代成倍的提升了。古代的水稻畝產在100-300斤左右。有記錄的大唐時,最高紀錄才畝產347斤。

自己穿越來到的這個時代,水稻平均畝產是多少,李蘅還不知道,但是肯定超不過300斤。也就是說如果他將這些進化Ⅳ型水稻做種子,那麼就可以得到最少130倍以上的收穫。

自己家原有田地20畝,後來中秀才,朝廷賞賜100畝永私良田,後來他的原主揮霍賣了20畝,不過成年後,又被授田100畝,後來又買了20畝(唐代是均田制,男子16歲成年,為一戶,授田100畝,其中20畝為永私田,可繼承可買賣,另外80畝,人死國家收回),現在還有180畝田地。如果都種植進化Ⅳ型水稻,就相當於他有了最少24000畝良田的收成,而且還不需要種24000畝地的人手及各種投入,相當於用種180畝地的成本獲得24000畝地的收益。

這還是李蘅按照古代較高的畝產來推算了。事實上古代史書上記載的畝產都是較高的的畝產情況,因為古代農業是官員的重要考核政績,造假注水的事,時有發生。

就比如,明朝朱元璋時期,揚州知府楊憲就曾造假騙過朱元璋,成為大案。他從南洋購買糧食冒充地裡種出的糧食,還購買了一個巨大的麥穗充當祥瑞從給朱皇帝,朱元璋高興壞了,從此楊憲官運亨通直到事發。朱元璋還是放牛娃出生,農民皇帝,都會被騙。可見其他太平時期,不懂農事的皇帝,被騙的就更多。

唐朝有記載的縣誌中,有的地方畝產才半石,約和現代60斤,(石做重量單位,讀:擔,古代重量單位,不同時期不一樣,唐朝時一石約59公斤。本文取一石60公斤。方便計算。)

這也就是為什麼唐朝時人均耕地15-50畝的情況下,依然有人吃不飽肚子。而現代人均耕地才1.3畝,不但吃的飽,還有大量糧食釀酒,做麵包糕點等糧食,物質豐富的原因。

除了古代地主剝削這個原因,最重要的還是,生產力低下,糧食畝產極低造成的。

所以唐朝糧食的畝產遠比李蘅想的低的多得多,以後再詳細說明。

總之李蘅感覺自己發了,發了,真發了。

古代封建社會,是農耕文明,有地有糧就是最大的資本。地主階級就是權貴階級,統治階級。以前,自己是秀才,算是小地主,可惜原主不善經營。錢都敗了,算得上有地無糧,沒錢少食,家裡過的苦,算是敗家的苦地主,但是現在他李代桃僵,完全不一樣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