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諸天的道士

第43章 道心蒙塵,兵擊之音

太淵回來時的模樣,把林平之和緋村劍心都嚇了一跳。

在他們心中,師父(老師)一直是超凡脫俗的存在,可此刻的太淵卻面色蒼白,氣息紊亂,顯然是受了極重的傷。

林平之心中震驚不已:“難道這世上還有比師父更厲害的人?”

他仔細打量太淵,卻發現師父的衣服並未凌亂破損,鞋子也乾淨整潔,完全不像是與人交過手的樣子。

這讓他更加疑惑,卻又不敢多問。

太淵並未解釋什麼,只是低聲留下一句:“幫我護法,別讓人來打擾我。”

說完,他便盤膝坐下,雙目微閉,迅速進入了深度安定的心境。

兩人對視一眼,無需言語,便心領神會,默契地退到離太淵兩丈開外的位置,一左一右,將太淵緊緊圍在中央。

緋村劍心神色冷峻,太刀“噌”地出鞘一寸,他眼瞼半闔,周身散發著一股無形的氣勢;林平之則挺直身軀,長槍負於背後,將“聽勁”發揮到極致,捕捉著周圍的一切動靜。

一時間,萬籟俱寂,連蟲鳴聲都消失了。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腦海中,道經的心法如同一股清泉,緩緩流淌在心田。

經文反覆迴盪,每一個字都化作一股神秘的力量,滋潤著他那因受傷而乾涸刺痛的心神。隨著意識裡經文的吟誦,太淵感覺自己的心神終於稍稍平復,不再如之前那般刺痛、灼熱……

月上柳梢頭,月光灑落大地。

“呼——”

太淵吐出一口濁氣,不過仍然沒有睜眼,他的心神只能說恢復了個大概,如果要徹底痊癒,恐怕得靠水磨工夫慢慢調養,按太淵計算,怎麼也得三四個月。

不過這次心神上受的傷也是值得的,因為解答了自己一直以來的某些困惑。

太淵現在是內景層次,相當於武道上的先天宗師境界,武道上在先天凝練武道真意,增強破壞力和殺傷力,但道家講究養生。

太淵如今在慢慢提升自己的肉身,修復那細微到不可察的暗疾,太淵感知到,若是自己的內景圓滿,壽命可知一百五十歲;那等自己到了外景大宗師之境,壽命可至二百大關,若是有靈藥補充,甚至在延壽幾十年都有可能。

所以,太淵一直以來有一個疑問,那些大名鼎鼎的古人呢?

太淵從不認為自己的天賦就是古往今來,天下第一,既然自己都能修到如此境地,那些古代大能呢?

特別是儒釋道的先輩們。

道門有純陽劍祖呂洞賓、通玄先生張果老、通微顯化張三丰、道門碩儒張宇初、風鑑袁天罡、太史令李淳風、扶搖子陳希夷、紫陽真人張伯端、羅浮真人葉法善等等;

佛門有禪宗初祖菩提達摩、頓悟六祖曹溪慧能、三論之祖鳩摩羅什、智者大師天台智顗、丈量天下密宗一行等等;

儒門有皇極經世邵康節、太虛即氣張橫渠、無極而太極周敦頤等。

當然儒家更注重智慧,不像佛道都要修行己身,可能壽命沒有得到延續,而是把自己的道理留在世間,像是之前太淵在紫陽書院碰到的朱熹殘念。

但是佛道那麼多赫赫有名的人物,甚至有的還是開一派之祖師,就算不是外景大宗師,內景宗師總是的吧!

可沒有一位有在當時行走的事蹟。

太淵一直在想,總不會全部都坐化入滅了吧!

所以他這次去窺探六祖真身,就是希望能得到一些啟發,沒想到陰差陽錯的居然讓他窺探到了一些世界的真相。

在六祖真身上,他所感知的並沒有出錯。

六祖的肉身的確精粹盡失,甚至連普通人的肉身都比不上。但是太淵用心神之力去窺探掃描的時候,卻感知到了一顆大慈悲、大智慧的菩提心。

佛教經論《大智度論》說: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太淵就是被那顆菩提心自帶的無量光給傷到了,那不是菩提心的本意,但是太淵自己撞了上去,反噬己身也怪不了誰。

就像飛蛾撲火一樣,明知眼前是危險,卻還是奮不顧身的靠近。

但在那短短的一剎那,太淵已經明白了自己的疑惑,這就是精神世界的奇妙,無須言語,自由心證。

六祖的念頭凝聚成了一顆菩提心,在凝聚時候抽乾了肉身的精粹,所以他的肉身已死。肉身是度過苦海的寶筏,若非萬不得已,六祖又怎麼會丟棄船筏呢?

原來六祖在凝聚菩提心的時候,察覺到了天地的限制,這片天地在阻擾著他。但是六祖何等人,意志何等堅定,直接燃燒燃燒潛能提煉精粹,終於在肉身崩潰之前凝聚了菩提心。

但是問題來了,他不能離開他的肉身,冥冥之中一種感覺在告訴他,一旦離開肉身,將會迎來大恐怖!

所以六祖的菩提心只能深藏在肉身的深處,存在於有無之間。

可時光荏苒,得不到肉身的滋潤補充,六祖的菩提心一直在緩慢消散,在堅持了將近百年後,菩提心已如風中殘燭,搖搖欲滅。

但就在生死存亡之際,六祖察覺到了萬千的精神念頭在朝著自己湧來,或祈福,或禱告,或信奉,或妒忌、或怒罵……

六祖意識到自己命不該絕,自己曾窺探到未來的零碎畫面,禪宗大興。

他把這些念頭裡的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全部磨滅,只留下最本質的精神力量然後吸收。

雖然這些精神念頭來自不曾修行過的芸芸眾生,駁雜、弱小,在提煉一遍后里面的精神力量更是百不存一,但聊勝於無,靠著這些微乎其微的精神力量,六祖的菩提心才能一直保持下去,直到八百年後的今天。

不過,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消耗損失,六祖的菩提心除了留下磨滅情緒這股本能後,就一直維持“忘功而功著,寂滅而道常,出乎無始,入乎無終”的心靈狀態。

太淵在黑夜裡陡然睜眼,語氣悠悠。

“發菩提心啊……”

《華嚴經》說: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為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為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日,普照一切眾生類故;菩提心者,則為明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

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

發菩提心,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而太淵自己對佛門理論也有涉獵,做過歸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