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太淵自己的理解,菩提心是指人類的深層潛意識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諦的願望,在後世的三層人格分類法中,顯意識,潛意識,集體潛意識。菩提心屬於第三層的集體潛意識。
對比佛學的唯識分類法,集體潛意識是指第七識,末那識。佛學中末那識是由第八識阿賴耶識創造產生的。阿賴耶識中有相分,理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菩提心的緣起是其中的證自證分在第七識中的體現。
按照太淵類比道家中的境界,這已經屬於“人仙”的範疇。
可六祖的遭遇明顯是收到世界本身的限制,不然的話,他的肉身不會活性全無,簡單說,天地不允許其成仙,所以六祖如今的狀態,只能稱之為“準仙”或者說是“準羅漢”。
這對太淵最大的就是警醒,更是敬畏,也有苦惱。
警醒,是因為他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隨意用心神之力去探查那些未知的存在。之前在朱子手札上,他就曾因心神之力而陷入精神幻境,但那一次並未對他造成實質性的傷害,故而他沒有太過在意。
然而,這一次的教訓卻深刻得多。太淵在心中默默告誡自己,今後若是再用心神之力,一定要小心再小心,絕不可再魯莽行事。
“世人常說:無知者無畏!古人誠不欺我也!”太淵在心中苦笑。
這次,他不得不為自己的輕率付出代價。
敬畏和苦惱源於太淵知道了天地的限制。
要是對普羅大眾來說,這種事完全是在杞人憂天。他們這輩子能不能突破先天都不知道,更不用說去觸碰天地的限制了。
然而,對於太淵來說,這卻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未來,當他摸到世界的天花板時,也會像六祖那樣,面臨天地的限制。若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貿然嘗試,或許會步六祖的後塵,甚至境況更糟。
所以也要考慮如何去突破天地的限制。
同時,他也忍不住深究:天地為何要對修行力量設限?是因為人仙或者阿羅漢所蘊含的能量太過龐大,一旦釋放,會對世界造成毀滅性破壞嗎?
太淵仔細琢磨,內心對此猜測並不認同。
一個人的能量,又怎能與天地自然的浩瀚偉力相提並論?
就拿海洋來說,每次洶湧澎湃、浪潮翻滾,那所裹挾的力量,何止百萬噸之巨!
大陸板塊間的擠壓碰撞、斷裂凹陷,隨便一次地殼運動,都能改天換地,重塑地貌,可世界依舊安然無恙,並未因這些強大力量而走向毀滅。
更不用說火山爆發時的熾熱岩漿、風捲雲湧間的磅礴氣勢,大自然積蓄的能量,豈是渺小人體所能比擬的?
“那麼,到底為什麼天地不許成仙呢?”太淵在心中默默問道。
這個問題,他暫時無法找到答案。
此刻,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對世界的認知竟是如此狹隘,彷彿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
太淵滿心苦澀,回首自己這二十七年,在修行之路上苦心孤詣,披荊斬棘,所學所悟不可謂不多。可如今看來,那些曾讓自己引以為傲的學識與經驗,彷彿不過是世界故意展現出的表象,華而不實,毫無用處。
“我如此拼命修行,到底意義何在?”
這個疑問如鬼魅般縈繞在太淵心頭,揮之不去。
漸漸地,一個念頭在他心底滋生、壯大——或許該就此放棄,回到道觀,在青燈香燭旁,平淡度過餘生。
這個念頭逐漸佔據了太淵的心房。
在那常人無法窺探的精神空間裡,原本剔透純淨、熠熠生輝的道心,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得灰暗、遲鈍、沉暮。道心上,細紋如蛛網般悄然蔓延,越來越多,越來越密,彷彿不堪重負,下一秒就要破碎。
危機!大危機!
道心一旦蒙塵碎裂,對太淵而言,不僅意味著境界一落千丈,更宣告他求道之路徹底斷絕希望。
即便僥倖保留些許武功,也不過是泯然眾人,淪為碌碌無為的凡夫俗子。
而想要再次重塑道心,其難度,比初次建立時難了何止千萬倍。
就在太淵即將沉淪之際,一道震響從虛無中傳來。
“鏘!”
兵擊之音,清脆而有力,彷彿一道閃電劃破了黑暗。
原來林平之和緋村劍心發現師父(老師)的臉色忽然變得昏暗青白,知道出事了。
可他們費勁心思都叫不醒人,喊叫、推搡都沒用。
還是林平之跟隨太淵的時間長,隱隱猜測師父或許是陷入了自身的精神世界,迷失其中,難以自拔。
可問題接踵而至,該如何才能將師父喚醒?
但林平之和緋村劍心不過是後天層次的武者,連最基本的心神力量都難以感知,更別提運用其救人了。
就在兩人無計可施之時,緋村劍心靈機一動:“我們集中精神,全力對拼,借刀槍碰撞的聲響,或許能傳遞精神波動,引師父回神。”
林平之聽聞,雖不知是否有用,卻也無其他良策,只得點頭應允。
“鐺!”
一聲巨響,刀槍首次猛烈相交,金屬碰撞的火花四濺。
這一擊,兩人傾盡心力,一次、兩次、三次……經過數百次的刀槍對拼,兩人手臂痠痛,體能幾近耗盡,心力也瀕臨崩潰。
終於,在近百次的刀槍對拼後,其中一次的震響穿透了虛無,傳到了太淵的耳旁。
“鏘!——”
這道震響如同晨鐘暮鼓,瞬間震醒了太淵的意識。
他的意識猛然迴歸,立刻察覺到了自身的異樣,太淵迅速收斂散亂的精神念頭,穩固道心。
外界的林平之和緋村劍心看到太淵的臉色逐漸好轉,心中緊繃的弦終於鬆開,兩人一下子癱軟在地。
這近百次的刀槍對拼,每一次都耗費了極大的心力,早已讓他們精疲力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