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將綠綺弄清音,招得青山作故人。
煙靄謾呈千樣巧,松篁長貢四時新。
王守仁與夫人諸氏一道矗立在紫陽書院門前。
王守仁身形修長,面龐白皙,尚未蓄鬚,臉型略顯瘦削,雖未及弱冠之年,卻已自有一番不凡氣度
其夫人諸氏名喚諸芸玉,乃是其父王華好友,諸介庵的女兒。
諸介庵時任江西布政司參議,相當於現在的江西省民政廳廳長,所以諸芸玉也算得上是大家閨秀。
諸芸玉雖非人間絕色,但從小接受的良好教養使她知書達禮,溫婉可人,賢淑大方。
兩人站在一起,堪稱一對璧人,恰似檀郎謝女。
王守仁對妻子說道:“芸玉,等這次拜訪完朱世伯後,我們就直接返回餘姚老家吧,我也要準備一下之後的鄉試了。”
諸芸玉微微頷首,語氣輕柔溫婉,帶著江淮話特有的軟糯聲韻。
“一切聽夫君的。”
王守仁看著自己的夫人,其實他內心深處一直都是懷有愧疚的。
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回到兩人成婚的那一天……
王守仁自己算得上是世家子弟,他出身於浙江餘姚一個顯赫的家庭,天生有特殊的氣質,他的母親懷孕超過十個月才分娩。
他的母親懷胎超過十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前夕,祖母夢見天神身著緋玉,於雲中鼓吹,懷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王天敘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
可奇怪的是在他出生後,到五歲仍不會說話,別的人家的小孩子五歲時都能跑能跳,四處撒歡了,當時眾人憂心不已。
但王守仁自己清楚,自己那會兒已經能夠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並非眾人擔憂的失語情況。
後來祖父根據《論語衛靈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隨後他就開口說話了。十分奇異,誰都不清楚怎麼回事。
等長到了十二歲時,王守仁正式就讀師塾,他還記得學的第一本書是《三字經》。
可在一年後發生了一件事讓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心中的痛楚。
那一年他十三歲,正直寒冬三月,母親鄭氏去世。
其實母親的身體一直都不太好,聽大夫說是在懷孕時間過久,傷到了根本。
在生下孩子後,元氣大損,之後身體一直就很虛弱,這也是王守仁一直以來心中的癥結,總覺得母親的去世自己有一部分責任。
幼年失恃,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挫折,但王守仁志存高遠,心思不同常人。昨日之事不可留,苦痛可以讓人成長地更快。
還記得有一次與塾師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他的一些同窗各抒己見。
有的說“忠君愛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有的認為“十年苦讀換的一朝天下聞名,才不負此生”。
還有的說“傳宗接代,光耀門楣”……
可他當時的想法是,“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
因為他父親官拜禮部尚書,所以朝廷的一些動態都能知曉,他跟在身邊,耳濡目染地也學到了不少。
當時國家朝政腐敗,宦官肆虐,天下義軍四起。英宗正統年間,還發生了“土木堡之變”,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賠款求和。
此事在王守仁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巨大陰影。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