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諸天的道士

第300章 少年提劍倚斜橋,銀鞍白馬過柳腰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雖然還沒有數百年,但只是這十幾年,江湖上的變革就比之前五十年都還大。

時代的巨輪滾滾向前,碾碎了舊有的壁壘,也催生了全新的氣象。

青年才俊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撐起了江湖的新天。

之前有言,一些小門小派在時代大浪潮下,沒有挺過來,走的走,散的散。

以前,他們還可以靠著手裡有幾門秘傳的武功秘籍,維持傳承不斷。

但是自從大家發現在學院學府裡,照樣可以學習到高深的武藝時,就意味著這些小門派沒有了市場。

而且,有老一輩的人發現,他們清晰地察覺到,如今的修行之路似乎平坦了許多。

同樣一門內功,經學宮改良後,後輩弟子三年的進境,竟能抵得上他們當年五年八年苦修。

積蓄內力的速度、對招式的領悟力,都遠超往昔。

他們不太清楚發生了什麼,但是也知道這是修道習武的好時代。

蘇均常對著滿堂學子感慨說:“現在的江湖,跟我們當年早已不同了。”

他望著臺下那些捧著武學典籍、能隨口引經據典的年輕面孔,眼中滿是唏噓。

“以前,我們武人習武,大多的師父或者傳功長老口傳心授,所以很多武人是大字不識,二字不認。就算是有不弱的天資,也常被內功心法裡的生僻字難住。”

“如我當年,由於家貧,被師父收入丐幫,傳授武藝。”

“但是,一門最普通的太祖長拳,硬是學了半年多還不能熟練掌握。只因內功心法晦澀難懂,生僻字又多,當真不解其意。”

“然後,師父決定先教我學文,之後再習武,就事半功倍了。”

而武道高手更是如雨般冒出。

江湖上,高手的層出不窮。

其中,【浪刀】緋村劍心坐下的五位弟子,就闖出了名聲。

這五人彷彿是受到日本劍道氣運的鐘愛,對刀劍之道異常有天分,不過二十出頭就已經晉升後天大成,在江湖中闖下赫赫聲名。

而且由於其師父的關係,也能在【黑白學宮】裡學習,眼界早已不侷限於日本一隅。

而在和各路高手交戰後,五人各自創出了屬於自己的劍術流派。

上泉信綱在來大明之前,就已經把【天真正傳香取神道流】和【陰流】的知識全都記住了,經過多年練習和磨礪,終於取兩者長處形成自己的風格。

為了紀念,他稱之為【新陰流】。

他的劍勢沉穩中暗藏靈動,守中帶攻,頗有“以靜制動”的韻味。

千葉周作主張“一刀流”的構型,當以“下段”或“星眼”為常勢。

他認為如此即不佔攻擊的先機,但卻可隨著敵人的動向,作三段四段自由自在地去應對各種攻勢。

故而,他專事研究隨敵人之氣勢而變化構型的劍法。

在此過程中,千葉周作擊敗了許多高手,展露了出神入化的高超劍技,謂之【北辰一刀流】。

至於另幾人,亦有自己的劍路。

宮本武藏把劍術與兵法相結合,創出了【二天一流】。

所謂“二天”,即陰與陽,虛與實,也就是象徵對立的事物。

他常左右手分持長短二刀,剛柔並濟,攻守一體。

而佐佐木小次郎,則以“快”著稱,創出了絕學——【燕返】。

鳥類中,以飛翔速度著稱的便是燕子。

能夠以劍斬燕,此等劍術,令人驚歎。

因為老家在巖流島,所以佐佐木小次郎把自己的劍路稱為【巖流】。

而柳生宗嚴不贊成以殺戮來磨鍊劍技,所以在總結出【殺人刀】後,又自創了【活人劍】,他的流派是【柳生新陰流】。

所謂的【活人劍】,不是用來實戰廝殺的,而是用來打造身體根基,也就是所謂的修身養氣之術。

所以五人中,最得緋村劍心看重的,卻是柳生宗嚴。

為了磨鍊劍技,五人甚至在緋村劍心的安排下,跟隨林平之參加了討伐韃靼的戰役。

戰場是最好的磨刀石,卻也最是兇險。

即便五人已有一流戰力,在屍山血海的絞殺中,亦是數次險死還生。

血與火的洗禮中,他們的劍理愈發通透。

…………

而中原的青年高手更是眾多冒出。

比如道家門派,就有不少高士。

全真一脈的“抱一道人”王常月,一手【全真劍法】出神入化,還有份屬南宗的“靈道人”方道明,正一道一脈的有龍虎山的邵元傑。

道家武林門派的,比如武當派出了個張無極,年紀輕輕,一套【太極拳】卻打得圓融無礙,那股“以柔克剛”的火候,連門派裡的宿老都自愧不如,被譽為武當派的這一代扛鼎之人。

佛門高手亦有許多。

少林派的“一步禪空”了塵和尚,華嚴宗出了個“儒僧”無心,密教亦有“小釋迦”桑格法師。

可要說最驚才絕豔的,還得是華山派的寧不凡。

這華山派也是當年五嶽劍派裡,唯一跟上時代腳步的。

寧不凡的來歷還有段故事:某次甯中則外出,在路邊撿回個孤兒,原叫“寧來財”,甯中則嫌這名字太俗,改叫“寧凡”,盼他能平平安安過一生。

誰曾想,這寧凡竟是塊天生的劍料!

他心性純粹,不矯揉造作,一顆赤子之心,對武學彷彿有天生的感應。

華山派的劍法,無論多難,他一學就會,一會即精,不僅能熟用,還能自己琢磨著改良。

才十三歲,就把華山派的劍法學了個遍,每一招都深得精髓,之後更是劍隨心走,揮灑自如。

這讓掌門人嶽不群高呼“天佑華山”。

一邊為其開放華山派的珍藏,一邊寫信告知風清揚寧凡的情況。

風清揚聞之,大喜,趕回華山派後,見到寧凡後,更是喜不自禁。

驚呼:“天生劍骨,此子劍道天分更在老夫之上!”

當下就收寧凡為關門弟子,親自帶著教導,還給他改了名,叫“寧不凡”,跟嶽不群同輩。

僅僅一年,寧不凡再與華山眾弟子交手,劍下無三合之敵。

彼時,王常月剛好在華山做客,他讚道:“此子劍光起,江南無明月。”

又一年,以一式“白虹貫日”敗甯中則,戰平嶽不群,風清揚見他火候到了,便放他出師,讓他去江湖上闖蕩。

如今的寧不凡,以不滿弱冠齡崛起於江湖,又以三尺長劍,劍鬥天下劍手,後天之境,無一敗績。

江湖上的人都說:“寧不凡的劍,是少年人的狂,是未出鞘已驚龍的勢。”

少年提劍倚斜橋,銀鞍白馬過柳腰。

…………

而儒家的弟子在習武之後,也出了不少人才。

他們將學識和武藝結合,靜時溫潤如玉,動時神采飛揚,不再像是前朝那些酸儒般手無縛雞之力了。

有儒家前輩見此景象,撫須長嘆:“君子如龍,君子如龍啊!”

儒家的武藝能發展起來,有幾人功不可沒。

他們分別是紫陽書院的朱洵先生,嵩陽書院的景冬院長,以及自創【心學】一脈的大儒——王陽明。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