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扶我青雲志,我送村民萬兩金

第26章 科技賦農,桃花村的現代農業!

4月27日,桃花村。

八度鎮鎮主徐斌,在村長李東的陪同下,視察桃花村糧食合作社名下的育苗工廠。

媒體記者,隨同進行拍攝。

此刻的育苗工廠內。

一條水稻育秧流水線,正在開足馬力進行作業。

四五名工人,緊張有序的忙碌著。

李東從旁介紹道:“徐鎮主,以前傳統水稻育秧,需要10至12個人協同作業。

而我們的育秧流水線,只需要四五個人便能輕鬆操作,完成自動分盤、覆土、澆水、撒種、蓋土、疊盤等一系列工序。

效率方面,從以前的每小時育秧800盤,增加至1500-2000盤。

每天生產的秧苗,可供給500畝農田機插,不僅省人工,還大大提高效率和育秧質量。

不僅如此。

流水線育秧,種子均勻發芽、保水保肥,培養出的秧苗長的快、齊、勻、壯,不散盤、不掉邊、不掉角,運輸方便,讓水稻種植更高效簡單。

育秧的過程裡。

我們還請農業專家來到桃花村,進行技術指導,開展水稻育秧等一系列農業知識培訓,為後續水稻收割奠定基礎。”

說到這裡。

李東指著育苗工廠空地上的一行行水稻秧苗。

徐斌放眼望去,發現綠色的秧苗高度統一,長得非常勻稱。

他讚歎道:“李村長,現在咱們八度鎮,就連用機器收割、插秧,都屬於新鮮事。

絕大多數的農民,都覺得用機器插秧,個頭小、數量稀疏,不相信機器。

而你們桃花村,不光選擇用機器插秧,還建造育苗工廠。

顯然,在農業機械化領域,你們又一次走在全鎮所有村莊前面!”

“鎮主謬讚了!”

李東謙虛道:“如果是土地流轉之前,桃花村的村民,大機率也選擇人力種田,而非機械化。

但村民的土地,集中流轉給桃花村糧食合作社後。

我們以機械化的方式種田,更省時省力,效率更高。

從整體趨勢來看。

在夏國廣闊的鄉村,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註定有美好的前景。”

說到這裡。

李東補充道:“桃花村糧食合作社,不光建設育苗工廠,還建造800平方米的標準低溫烘乾用房、600平米的配套用房、辦公用房。

同時購置10噸低溫烘乾機10臺、碾米流水線3臺、拖拉機12臺、插秧機18臺、收割機15臺等各類農業裝置。

現在的桃花村糧食合作社,能夠實現水稻種植、管理、收割、烘乾全程機械化。”

“很好!”

徐斌滿意的點點頭。

蘇城本就是魚米之鄉,農耕歷史源遠流長。

如今,桃花村用科技賦農,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註定會在農田裡耕耘出累累碩果。

桃花村的模式,也能給全鎮農村打個樣,讓各村效仿學習。

……

片刻之後。

李東和徐斌離開育苗工廠,前往桃花村的農田。

此刻的農田內,熱鬧非凡。

育好的秧苗,被搬運至農田裡,裝入插秧機。

插秧機在水田裡,勻速前行。

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一排排秧苗整齊有序的栽種在水田裡,以往農民彎腰赤腳插秧的場景,已經被隆隆作響的插秧機所取代。

看到這一幕。

徐斌感慨連連。

如今的八度鎮,基本都是農戶人工種地。

坌地、播種、拔秧、插秧、耘田、挑肥、收割等一道道種植水稻的工序,每一道都很繁重,能把人累的腰痠背痛。

而機械化種植,極大的提升了種地效率。

就拿眼前的插秧機來舉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