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臺插秧機按照路徑規劃,該轉彎時轉彎,該掉頭時掉頭,實現精準插秧,同時配合精準的施肥作業,整個過程高效流暢。
突然……
徐斌注意到,眼前的水田的邊緣,已經挖掘出溝渠。
他好奇道:“李村莊,你們這些農田,怎麼挖了溝渠?”
李東笑著解釋道:“徐鎮主,今年我們桃花村,實施稻蟹共養。
每畝農田,都會在四周挖掘環溝,用於稻田蟹生長。
5月中旬,我們會在稻田內,投入蟹苗,以及螺、蚌、魚、蝦,作為稻田蟹的食物。
如此一來,水稻和河蟹,便能各取所需,共同生長。
河蟹可以為稻田除雜草、鬆土壤、吃害蟲,其糞便也是稻田的優質肥料。
水稻的生長又為河蟹,提供了豐富的餌料和良好的棲息環境。
同一塊水田,既種稻又養蟹,兩者並行不悖,相得益彰。
到了9月中旬,稻田蟹就能陸續上市銷售,給桃花村糧食合作社,增添一份收入。”
“原來如此!”
徐斌恍然大悟的點點頭。
稻蟹共養的模式,最早始於1991年,由遼省盤錦大窪本土企業家李小棟首創。
時至今日,
盤錦大米和盤錦河蟹,已經聞名全國。
不過在蘇城……
他還是第一次見到稻蟹共養的模式。
說實話。
這種模式能夠有效破解水稻種植經濟效益的難題,最大限度發揮土地的空間收益,實現一畝雙收。
……
接下來。
李東又帶著徐斌,參觀了農田內的“高科技”。
農田之內,有著許許多多的小型裝置,看上去科技感十足。
李東不斷進行科普。
“徐鎮主,這臺裝置名為土壤溼度感測器,由不鏽鋼探針和防水探頭構成,可長期埋設與土壤內,它會對錶層和深層土壤進行墒情的定點監測和線上測量。”
“這臺裝置名為氣溫與溼度感測器,可以實時監測農田空氣溫度和溼度,每天都有專門的工作人員,來統計感測器資料,從而提前做好病害防範措施。”
“這臺裝置名為光照強度感測器,可以測量光照強度,透過監測光照資料,桃花村糧食合作社便能調整種植密度和種植間距,來充分利用光照資源,提高作物產量。”
“這臺裝置名為風速風向感測器,可以監測風速和風向,工作人員根據風速風向資料,提前設定防風障等防護措施,並在農藥噴灑時,根據風向,避免農藥漂移對周邊造成環境汙染。”
“這臺裝置名為降雨量感測器,可以準確記錄降雨量。工作人員根據資料,便能合理安排灌溉和排水。在雨季,若降雨量過大,工作人員可及時開啟排水系統,防止農田積水;在乾旱時期,結合降雨量和土壤溼度資料,確定是否需要進行人工灌溉以及灌溉量的多少。”
“……”
聽到一系列介紹。
徐斌驚訝不已。
真的很難想象。
桃花村種植水稻,深度結合科技,不光實現農業機械化,還實現了農業科技化。
這一點,真的很不可思議!
李東見到徐斌的表情,心裡微微一笑。
這才哪到哪啊!
若非現在是2000年,許多科技還不成熟。
他早就安排植保無人機、無人駕駛插秧機、衛星遙感、智慧農業物聯網系統、大資料、空天地一體檢測體系、水肥藥一體智慧裝置、地埋式伸縮噴灌裝置、智慧配肥站、智慧溫控系統等一系列高科技了!
屆時,閣下該如何應對?
不過沒關係。
光憑桃花村目前展現出的科技農業,就足以讓全縣所有農村,學很長一段時間。
可以預想的是。
當桃花村科技賦農的新聞,播出之後。
他就可以收穫海量的“村莊凡爾賽點”,從而在系統商城內兌換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