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三年仲夏,大唐左驍衛大將軍,新興縣公,一代傳奇名將馬三寶,走完了他光輝燦爛的一生。
初唐名將馬三寶,論名氣,遠不如後世那位三寶大太監。
但觀其一生,以僕從之身,於司竹園起兵,收服何潘仁,定鼎關中,敗稽胡劉拔真,隨軍平定薛仁杲,岷州大破吐谷渾……
以渺小之身,立偉岸功業,最終高居廟堂,得封開國縣公,卻仍不失為一位大丈夫,真豪傑。
寧秦縣公何全,派六百里加急驛馬,將馬三寶崩逝的訊息傳回長安。
與之一同回到長安的,還有馬三寶的公爵印信,官職告身,以及......一封遺信。
遺信上,只說了兩件事情:
第一件,是恭祝大唐此次征伐突厥旗開得勝,第二件,則是道明王氏長社房之女,為霍國公二子令武所救。
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帝觀遺信,沉默無言,後令中樞罷朝,宣禮部商定新興縣公身後之事。
最終,擬定馬三寶卒諡;曰:“忠”,並按其遺願,將其屍身葬於洛州之南長水縣教場橫衝橋。
《史記·諡法解》雲:“危身奉上曰忠。險不辭難。”
......
仲夏的洛陽城,忽然掀起了一次大規模的基建浪潮。
先是由蔣國公府牽頭,大肆招攬流民之中身強體壯者,翻修城中各處府邸,然後是城內城外的各處佛寺道觀,也開始招攬流民對寺中建築進行翻修重建。
這麼大的動作,自然也瞞不過城中的其他大戶。
當大戶們得知蔣國公府和各處寺廟招攬流民,需要付出的代價,僅僅只是一天兩頓摻了麩糠和沙子熬出來的稀粥之後,這些大戶們也開始有樣學樣。
一開始,大戶們只是招攬流民們對家中被洪水侵蝕的建築進行搶修。
但隨著大戶們發現,這些流民不僅便宜,而且好用時,光是搶修建築便無法滿足他們了。
開玩笑,放在太平年景,哪有這麼多便宜的壯勞力給他們用啊?
於是,他們開始有意識的組織流民出城,對城外那些歸屬於自家的,被洪水毀去的良田進行修築。
城中大戶不少,在城外有大批次田產的人家更是數不勝數,或者說城外的農田,絕大多數都歸屬於城中大戶。
至於百姓的田地,早在大水來的時候,就已經被大戶們以極低的價格買下。
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一時間,整個洛陽城內外,到處都是出賣苦力的流民。
相應的,洛陽城也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工地。
城中的街道被掀翻,豪門大戶的宅子被拆解,各處河道被分流。
城外無邊的荒野上,無數的流民牽著牛,拿著鋤頭,犁頭等農具,在各家大戶派出的管事組織下,開始平整良田和通往外界的官道。
若是忽略掉還有更多流民在城外嗷嗷待哺,城中糧價亦是居高不下,甚至經常出現一天漲價數次還供不應求的情況。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