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風流

第418章 改元永徽,新朝西征!

家家戶戶豎起了白色的靈幡,大街小巷傳出了悲痛的哭聲。

陛下駕崩了,貞觀結束了。

這大唐盛世,還能繼續下去嗎?

隨著李世民駕崩的訊息傳得越來越快,民間的哭聲也越來越大。

有人哭死去的李世民,也有人哭這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盛世。

但不論他們在哭什麼,萬民慟哭的聲音,總歸還是傳到了長安,傳到了皇宮,傳進了正在為李世民操辦喪事的李承乾與滿朝文武的耳朵裡。

為了安定人心,李承乾不得不依照李世民的遺命,在靈前即位,登基為帝。

隨即以最快的速度,下達了一道不改舊制的詔書。

而隨著這道詔書的下達,浮躁的百姓們,總算是稍稍安心了一些。

這真不是百姓們對李承乾沒信心。

主要是現在這個關頭太敏感了。

大隋滅亡到現在,才剛剛三十二年。

許多隋末亂世的親歷者,乃至於體驗過開皇之治的當事人都還活在世上。

沒有人比他們更懂朝廷政令與國策朝令夕改的後果了。

所以,他們想要的,也只是一個保障罷了。

不過,儘管李承乾用一道不改舊制詔書,穩住了天下百姓,也穩住了大唐的政局。

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李世民的駕崩,貞觀朝的故事,也徹底結束了。

至於新朝的未來將會如何發展,誰也不知道。

......

......

李世民的後事,在有條不紊的處理著。

隨著李承乾登基,朝政也逐漸趨於穩定。

次年五月,停靈近半年的李世民棺槨,順利的進入了九熜山昭陵墓道。

同月,李承乾攜百官,商定好了李世民的諡號與廟號。

依舊與原來的歷史一樣,諡號文,廟號太宗。

同年九月,李承乾正式改年號為永徽,定今年為永徽元年。

同時尊奉長孫皇后為太后,李世民的一干后妃為太妃。

此後,又於同月冊立太子妃蘇氏為皇后,冊立長子李象為太子。

貞觀去,永徽來,也意味著新的歷史正式開始。

永徽二年,隨著李世民的喪事徹底結束,經過一年的混亂之後,大唐也重新走上了正軌。

一切的政策,照舊,一切的政令,照舊。

唯一有所變化的,就是朝堂上的官員面孔。

永徽朝,是新朝,所謂新朝新氣象。

貞觀朝的臣子日漸老邁,年輕的臣子,也逐漸站上了朝堂。

首先得到重用的,就是在整個貞觀朝憋屈了小半輩子的柴令武。

李承乾詔令吏部天官重新核算柴令武這些年為大唐立下的功勞。

最終,柴令武以功晉爵寧國公,官拜尚書右僕射,以右相身份入朝,與左相長孫無忌共同輔理朝政。

此外,裴行儉,高侃,薛仁貴這些中青代將領,則是取代了老一輩的將領,將兵權牢牢的握在了手心。

狄仁傑,張諫之等年輕一輩的佼佼者,也被李承乾委以重任。

漸漸的,整個永徽朝的發展,整體也趨向了欣欣向榮之態。

不知不覺,時間來到了永徽三年。

這一年,在長孫無忌與柴令武的配合之下,大唐的朝局徹底平穩下來。

李承乾這位年輕的大唐君王,也將目光投向了西北之地。

因為那裡,還矗立著一個曾經與大唐勢均力敵的敵人——西突厥!

李世民在去世之前,基本上將大唐周邊有威脅的敵人都掃了一遍。

獨獨給李承乾留下了兩塊難啃的硬骨頭,便是西突厥與吐蕃。

當然,說他們難啃,不是指他們的戰鬥力有強大。

而是指兩國的地理位置和環境,實在過於惡劣和偏遠。

吐蕃就不用說了,地處高原,氣候苦寒,因為高原反應的緣故,讓唐軍想打都打不上去。

而征戰西突厥的難點,則在於西突厥距離大唐實在太過遙遠。

在如今的大唐民間有一句話,叫做西去安西一萬里,皆是大唐之土。

這裡的安西,指的便是如今的安西都護府。

但西突厥的距離,則是比西域都護府還要更加遙遠。

只不過,再難啃的骨頭,那也得啃。

畢竟新朝需要一些武功來安定人心,來讓百姓們知道,就算是太宗皇帝駕崩了,但他留下來的大唐依舊強大。

他為大唐選的繼承人,也依舊秉承了貞觀的遺風,而不單單只是一個無能的守成之君,更不是一個孬種。

於是,李承乾便果斷召集了滿朝文武,開始商定出兵西突厥的事情。

隨後,經過滿朝文武與李承乾兩個多月的商定,最終定下了如何出兵的決策。

由老將邢國公蘇定方,任北海道行軍大總管,統率步騎兵兩萬,突厥,契丹,奚等部族軍四萬,合計六萬大軍出北海,作為攻打西突厥的主力。

再由安西都護府大都護柴哲威任天山道行軍總管,統帥西域部族軍四萬出天山,作為策應。

最後由薛仁貴任靈州道行軍總管,裴行儉任靈州道行軍副總管,統率精銳輕騎八千人出靈州,以作奇兵之效。

此戰,統共出兵十萬八千人,力求一戰而滅國。

出兵的將領和大軍都已經決定好了,接下來就是正式出兵。

至於出兵的理由,也很簡單,便是西突厥時常侵擾大唐西域,河西之地,常有不臣之心。

隨著大唐日報將大唐征伐西突厥的檄文登報展示,大唐這臺精密的戰爭機器,也在最短的時間之內迅速運轉起來。

源源不斷的民夫被召集,源源不斷的糧食和武器被轉運出去。

但就在大唐大軍西征的時候,大唐的東邊卻是又出了一些亂子。

具體的事件,源自於新羅女王送來的一封血書。

根據新羅女王的描述,自從大唐滅亡高句麗之後,半島上就形成了百濟國一家獨大的局面。

並且,百濟國還趁著三年前天可汗陛下駕崩的間隙,聯合了倭國的水師艦隊,時常侵擾新羅邊境,想要吞併新羅。

如今,三年時間過去,新羅面對兩國攻伐,已是到了強弩之末的局面。

這才不得不上書新任天可汗陛下,請求大唐出面干預,為新羅做主。

不出意外的,李承乾在收到新羅女王的血書之後,也是忍不住勃然大怒。

旋即再次召集了滿朝文武,準備籌劃東征百濟與倭國之事。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