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才剛剛開始,李承乾便又要決定東征,這可把滿朝文武給嚇了一跳。
反應過來之後,滿朝文武頓時在長孫無忌的帶領下,紛紛勸起李承乾,勸他打消在短時間內東征的念頭。
甚至就連一直不怎麼管事的李績,此次都罕見的跟著長孫無忌上書反對東征。
開玩笑,現在是永徽朝,又不是貞觀朝。
即便是在貞觀朝,當年先皇打算兩線作戰之時,亦是足足做了一年多時間的準備,才有了一戰平吐谷渾與薛延陀之事。
現在這西征的大軍還在路上呢,要是突然又發起東征,那大唐就算是再強,再富,也承受不住啊。
退一萬步說,即便真的要東征,起碼也得先看看西征大軍的戰果如何,大唐的財政是否能夠支撐再議不是。
只不過,面對滿朝文武的齊齊反對,李承乾卻是並不打算妥協。
反而是將目光投向了一直沒有表達自己的意見的右相柴令武,希望一直支援他的柴令武能站出來為他站臺。
而柴令武,也確實沒讓他失望,再次站出來力挺了李承乾。
並以半島之事規模較小,敵人較弱,只需派出一支奇兵前往半島調停,無需大規模調兵遣將為由,對朝中泰半的老將進行遊說。
一開始,眾將對於東征之事,確實是持反對態度。
畢竟,老將們喜歡軍功是不錯,但他們更不希望大唐戰敗。
須知如今的永徽朝,也才安穩下來不到一年多的時間,就算要東征,也不可能選在這個時候。
萬一東征戰敗,連累到西征的十萬將士,那罪過可就大了。
但隨著柴令武的遊說,朝中老將們的態度,也逐漸軟化下來。
畢竟柴令武雖然支援東征,但並非是要如李承乾所說的那般,必須要打出新朝的威風,反而是更傾向於派出小股部隊前去調停維和。
這樣的事情,其實安東都護府就能做到。
畢竟,安東都護府可是有四萬大軍駐守的。
何況,此事本身也是安東都護府分內之事,也合該由他們出面,去對三國之間的混戰進行調停。
於是,在柴令武說服了泰半老將的情況下,朝中的風向也逐漸開始轉變。
最終,決定由安東都護府率先派遣大軍南下新羅,輔助調停三國的爭端。
若調停不了,再由大唐出面,以武力解決。
這個結果,其實也是柴令武目前能爭取到的最好的結果。
畢竟,如今他作為大唐的實權宰相,也不可能再什麼事情都無條件支援李承乾。
百官們擔憂的事情,他必須要考慮到。
同時,帝王的心思,他也必須要去揣摩。
因而,他也只能選擇這麼個折中的辦法,不然,他其實比任何人都想滅了倭國。
但他不能,他是宰相,他必須為大唐四千萬百姓,為西征的十萬大軍負責。
而李承乾,雖然對這個結果也不是非常滿意。
但總歸他也清楚,現在的大唐,已經不再是有李世民坐鎮的大唐了。
作為大唐的新皇,被大唐所有人寄予厚望的新君,他不能出現任何差錯。
因為現在,沒人再能給他兜底,他就是整個大唐,最大的靠山。
隨著策略定下,朝廷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選出使者,前去半島之上進行調停。
可在選人的問題上,滿朝文武又出現了一個分歧,那就是讓誰去?
要說放在貞觀朝的時候,這樣的事情肯定是沒什麼好爭論的。
畢竟,貞觀朝有唐儉這個偉大的外交家。
可現在,唐儉都已經七十四歲了。
難道要讓唐儉他老人家頂著七十四歲的高齡,去調停三國戰事?
但不讓唐儉去,大唐一時間又還真沒有合適的人選。
畢竟,現在大唐的重心是西征,大唐所有的外交力量,現在也都基本是放在西邊的吐蕃和南邊的六詔,交趾等國。
於是,滿朝文武思來想去,最終把人選定在了一個已經在大牢裡關了三年多的人物。
或者說,是柴令武力排眾議,說服了滿朝文武,啟用此人。
而這個人,正是當初因向李世民舉薦那邇娑婆寐的王玄策。
讓一個被關了三年的人去調停三國戰事,說起來其實有些有辱國體。
但在眼下這個關頭,其實也沒什麼合適的人好選了,眾人也只能將就用。
於是,時隔三年,王玄策再一次重見天日,踏上了東行之路。
他臨走時,柴令武還送了他一個禮物,那是一道印了李承乾大印的空白詔書。
持此詔書,他到了遼東,可便宜行事,甚至可以調動安東都護府的四萬大軍。
這個歷史上,因為吐蕃收縮了高原防線的原因,王玄策沒能完成一人滅一國的壯舉。
柴令武給他這道詔書的本意,就是想他能重現歷史上的輝煌。
這樣的事情,他不方便明說。
不過,他相信以王玄策的聰慧,定然能在關鍵時候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而隨著王玄策東行,所謂東征之事,也漸漸沒了聲音,眾人的注意力,也重新放在了西征的大軍之上。
又經過三個多月漫長而又刺激的等待,西征之事,也終於有了訊息和反饋。
事實證明,李承乾選蘇定方為帥這個決定沒做錯。
蘇定方出北海之後,僅用短短一個月時間,便已經深入西突厥腹地,打得咄陸可汗抱頭鼠竄,一路向西逃竄。
而就在咄陸可汗向西逃竄的間隙,又被薛仁貴和裴行儉率領的八千輕騎黏住,一路損兵折將。
直至最後,咄陸可汗不得不翻越天山,西逃蔥嶺。
準備放棄天山以西的大片草場,逃進薩珊王朝境內,以此來儲存大部有生力量。
但可惜的是,他才剛剛翻過蔥嶺,便又被早已在蔥嶺以西守株待兔許久的柴哲威迎頭痛擊。
三面被圍,咄陸可汗最後的生路,便只剩下了北上雪原這一條路。
可若是咄陸可汗願意逃進雪原,他也不會被柴哲威攔在蔥嶺不得寸進了。
最終,面對大唐三路大軍的圍追堵截,他也只能選擇識時務者為俊傑,果斷掛起白旗投降。
於是,大唐用時半年,西突厥國滅。
咄陸可汗,也步了貞觀年間頡利可汗的後塵,被蘇定方送往長安,準備加入大唐歌舞團。
而蘇定方滅亡西突厥之後,則是並未第一時間班師回朝,反而是繼續帶著一萬輕騎,深入蔥嶺以西,打探了一番大唐之外的世界。
這也是大唐的軍隊首次翻越蔥嶺,不打任何招呼的進入薩珊這個對大唐來說遙遠到只存在商人口中的國家。
可惜的是,此次西行的結果,讓蘇定方大失所望。
在商人口中,薩珊一直是遙遠的西土之中一個強大至極的國家,據說其文明程度更是不輸於大唐。
但蘇定方親往薩珊一行,發現這個所謂的西土天國,也就是那樣,甚至就快要滅國了。
至於準備滅亡這個國家的人,據說是誕生於大陸南邊一個巨大的半島上的一群一手拿著聖經,一手拿著刀劍的傢伙。
那群人的首領,好像叫什麼先知,還是什麼哈里發,總之整得挺複雜。
只不過他聽一些從南邊逃難來的薩珊人說,那位傳說中的先知,貌似也死了好幾年了。
最終,蘇定方下了結語,那就是西土天國不過如此,所謂的先知哈里發與薩珊王朝之間的戰爭,更是菜雞互啄。
但即便如此,待蘇定方將這些訊息帶回大唐之後,仍是在民間引起了軒然大波。
畢竟,這些事情,絕大多數唐人,僅僅只是在來往於世界各地的商人嘴裡聽見過。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