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朝堂上的袞袞諸公,最多就是知道大漠的西邊,還有好幾個強大的國家,以及這些國家正在打仗。
至於具體是誰和誰打,誰要贏了,誰要輸了,也不甚瞭解。
不過,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隨著蘇定方大勝西突厥的訊息傳遍全國之後,百濟國滅和新羅內附的訊息,也隨之傳遍了全國。
是的,百濟國滅,新羅也內附了。
至於百濟國滅的原因,根據安東都護府送上來的摺子,是因為百濟不聽從大唐的調停,並且悍然對大唐的使節動手。
最終,僅有大唐派去的使者王玄策孤身一人逃回安東都護府。
於是,王玄策動用了出發前柴令武交給他的那道詔書,調集了安東都護府兩萬大軍,以及契丹,奚族等部族軍兩萬人,聯合新羅六萬大軍,滅亡了百濟。
而新羅為何要內附,安東都護府則是沒有給出具體的原因,只說王玄策回國之後,自會給所有人一個合理的解釋。
永徽四年春,王玄策歸國,與之一同歸來的,還有新羅國女王。
本來眾人都還好奇王玄策究竟是用什麼辦法說服了新羅女王舉國內附。
直到,眾人在出城迎接新羅女王的時候,看見了新羅女王那比西瓜還大的肚子.......
一時間,滿朝文武都被逗樂了,就連柴令武,都忍不住有些莞爾。
不過,新羅內附,對大唐來說也是一件好事,不然大唐以安東都護府的名義管理新羅內政,總感覺差了一點什麼。
現在隨著半島一統,安東都護府也算是徹底趨於完整。
而就在李承乾給王玄策舉辦的慶功宴上,柴令武的開山大徒孫,也向李承乾和柴令武表達了他準備回國,改造自己的祖國的想法。
對此,柴令武欣然應允。
畢竟,他之所以收下欽陵,本身就是為了從內部瓦解吐蕃。
於是,欽陵辭行,帶上了這些年吐蕃送來大唐的質子回到了高原。
如今吐蕃的贊普是芒松芒贊,而掌控吐蕃軍政大權之人,則是欽陵的父親噶爾東贊。
因為松贊干布,早在永徽元年,也就是李世民去世之後的第二年,也去世了。
所以,欽陵等人在大唐學成歸國之後,在噶爾東讚的安排下,立即就佔據了吐蕃國中各個重要的位置。
一開始,欽陵滿腔熱忱,準備用在大唐學到的理論知識,對吐蕃進行改革。
但他的熱情,很快就遭到了農奴主們的強烈反對。
因為欽陵的改革,觸碰到了他們的利益。
欽陵準備學習大唐,將農奴主們手下的農奴變成吐蕃百姓,以作為吐蕃稅收的來源。
但對於農奴主們而言,農奴乃是他們的財產。
欽陵想要奪走他們財產,他們就絕對不可能同意。
於是,以欽陵為首的一眾改革派才剛剛開始施展他們的理想,便迎來了現實的當頭一棒。
這一棒,直接將他們打得頭破血流。
甚至因為觸動了全國農奴主利益,就連噶爾東贊出面,都沒能保住欽陵,只能將他一擼到底。
於是,心灰意冷的欽陵絕望之下,萌生了回大唐借兵,直接重構秩序的想法。
但最終因為噶爾東贊年紀大了,未能成行。
最終,欽陵只能選擇蟄伏。
而相比吐蕃,最先傳來好訊息的,反而是吐蕃南方的六詔。
六詔之中的蒙舍詔,在大唐的暗中支援下,緩慢蠶食了其餘五詔。
並在完成統一之後,第一時間選擇了內附大唐。
而這一次的六詔內附,更是與新羅內附完全不同,而是六詔內部完全自發的行為。
至於原因,則是因為六詔首領認為,大唐是真正的天朝上國,六詔唯有內附大唐,才能成為真正的上國人。
隨著六詔內附,大唐周邊直接接壤的敵人,便只剩下了吐蕃,至於交趾等國,如今早就已經在安南都護府治下。
但吐蕃之事急不得,於是,大唐再次將目光投向了孤懸海外的島國。
畢竟,倭國趁著大唐西征西突厥的間隙,與百濟聯手欺負新羅這個仇,現在還沒報呢。
在師出有名的前提下,大唐對是否征討倭國這件事,迅速就達成了一致。
而這一次,掛帥出征之人,是柴令武。
照理說,柴令武如今作為宰相,尤其是在長孫無忌這位左相已經老邁,他這位右相近乎獨攬大權的情況下,是不可能掛帥出征的。
可這一次,柴令武的意志卻很堅定。
就連已經老掉牙的柴紹來勸,都沒能勸動他領兵出征的決心。
李承乾雖然無奈,但考慮到柴令武這些年幾乎沒有求過他什麼,所以最後,他還是默許了由柴令武掛帥的事實。
於是,柴令武領登州水師,安東都護府兩路大軍,合計八萬人,自原新羅國境南岸,浩浩蕩蕩的渡過了日本海峽,開始了對倭國全境的掃蕩。
是的,掃蕩,火力覆蓋式的掃蕩。
從北到南,無論城池與村鎮,凡由倭人處,盡皆夷為平地。
柴令武這種打法,也滅亡了倭國境內一切生靈。
甚至,他花了一整年的時間,從北掃到南還仍嫌不夠,還準備從南到北,再次將倭國的土地翻一遍,看看是否還有漏網之魚。
但可惜的是,一封來自長安的信件,讓他不得不暫緩他的梨庭掃穴之策暫緩,轉而命大軍開始對倭國島上發現的銀礦進行大開發。
而那封來自長安的信上的內容也很簡單,就是吐蕃內亂了,欽陵掌控了大軍,與高原上的農奴主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急需大唐出兵相助。
作為宰相,大唐本土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柴令武必須回去主持大局。
至於為何要大規模開發倭國島上的銀礦,也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大唐現在需要錢。
隨著大唐的國境越來越大,內附大唐的小國越來越多,大唐需要花錢的地方,也是越來越多。
遠的不說,就說最近內附大唐的六詔,以及如今正在內亂的吐蕃,大唐想要將其徹底變成大唐的固有領土,讓那些地方上的少數民族徹底認同大唐,就免不了要大把大把的錢花出去。
畢竟接下來,柴令武還準備對這些少數民族的固有之地,進行改土歸流之策的改革。
而改革之事,除了流血,最不能避免的事情,就是花錢。
於是,將大軍留在倭國島上開礦,順便檢查有沒有漏網之魚之後,柴令武再次回到了闊別許久的長安。
針對柴令武此次東征倭國的殘忍程度,國中議論的聲音,其實一直不小。
畢竟“禮庭掃穴,人畜不留”這八個字,光是聽起來,都能想象到那是怎樣的屍山血海。
只不過,所有的聲音,隨著柴令武回到國中,便頓時平息了下去。
一切只因為,柴令武不僅帶回來了倭國國滅的訊息,還有整整上千萬兩白銀。
黃金與白銀,在大唐都屬於貴重金屬,同時,在大宗貨物的交易時,也承擔貨幣之能。
上千萬兩白銀流入大唐,大唐缺錢的窘境,瞬間就得到了解決。
甚至因為大唐國中流通的貨幣是銅錢的緣故,這上千萬兩白銀的湧入,都沒有對大唐國中的經濟市場造成一絲一毫的擠壓。
所謂有錢能使鬼推磨,柴令武一下子帶回來這麼多錢,自然足以讓所有人閉嘴。
於是,柴令武順利的重新掌權。
並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將這些錢給花了出去。
而錢花出去之後帶來的最直觀的效果,就是吐蕃國滅,欽陵率吐蕃殘軍內附大唐,高原徹底成為大唐西疆的壁壘。
至此,一個北至雪原,南至半島,東至倭國,西至蔥嶺,版圖堪稱完美的龐大帝國,誕生在了這個世界上。
而隨著陸上的戰事結束,大唐滿殿君臣,也終於將目光投向了遼闊的大海..........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