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籠架、活動棲木、糞便收集板以及獨特的防濺防刮傷食槽設計,有效提升了空間利用率、雞群健康度和管理效率。
每日清理的接糞板制度,得到嚴格執行,使得雞舍內部比預想的要乾淨整潔許多,大大降低了汙物堆積和疫病隱患,衛生狀況可控。
林硯設計的那個內襯棉布、帶木軌的竹筒食槽,被證明非常實用,極大減少了飼料浪費,雞啄食也順暢。
林硯來到孵化室外,透過特製的小觀察窗檢視溫度計的讀數,詢問值守人員的感受和操作細節。
他知道,這間冒著青煙、日夜有人值守的青磚房,是雞場能否起飛的“引擎”。
第一批雛雞的破殼聲,將是這場艱難“爬坡”中聽到的最動聽的號角。
這間孵化室與倉庫建在一起,但單獨開了一個門與倉庫分開管理。
設計雞舍時,林硯為解決傳統土炕孵化效率低、容量小、控溫難的問題,特別設計這間青磚孵化室。
該孵化室坐北朝南,牆體加厚以利保溫。
採用地龍火道(火炕原理)結合可控通風口進行基礎加溫。
火道由磚砌成,燃料使用礦場的無煙煤塊,熱量均勻分佈於孵化室地面。
牆體採用雙層青磚中空結構(約10cm空氣層),屋頂鋪設厚草苫加抹泥層,門窗均做厚實密封處理,最大限度減少熱量散失。
由專人24小時輪班值守,透過增減燃料、調節通風口大小、移動水盆等手段,努力將核心區域溫度穩定維持在37.5-38°C這一理想孵化溫度區間。
這是一項極其耗費人力和專注力的工作。
受精蛋放置在特製的多層竹木孵化盤中。
最關鍵且繁重的任務是人工翻蛋。
值守人員需嚴格按照經驗(標記刻度),每隔2-3小時,小心翼翼地將每一枚蛋手動翻轉180度,確保胚胎髮育均勻,防止粘連。
這是保證孵化率的核心環節。
專業孵化室的首批承載能力約為1500枚受精蛋。
目前,已從穩定產出的蛋中精選出約1200枚受精蛋入孵。
這是養雞場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單次孵化行動,寄託著種群快速擴張的希望。
所有的雞蛋,林硯都已抽空進行了氣運合併,保證每個蛋的健康孵化。
林硯滿意地點點頭。
來到肉雞雞舍,現在只養著種公雞50只,因為全部的母雞已受精,為了避免公雞搗亂,所以公雞單獨養殖。
這批從各家各戶收上來的蘆花雞,都是他親自挑過的年輕力壯的“好青年”。
看著它們在明亮、通風、乾淨的“新家”裡踱步、啄食、站在棲木上梳理羽毛,林硯彷彿已經看到一筐筐圓滾滾的雞蛋在向他招手了。
“六嬸,好好養著,蛋和肉,咱村今年可就指著它們了!”林硯小大人似的叮囑道。
“放心吧,硯哥兒!保管養得肥肥壯壯!”六嬸和兩個幫工齊聲應道,幹勁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