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林硯在飯桌上,跟父親林永年說一下醫藥公司的事,並說清楚自己的思路,然後強調要買太行山頭,種藥草的成功率他可以保證。
等林永年點頭後,剩下的他就不管了。
林家眾人現在已習慣林硯的風格,外面攬了一堆事,往家裡爺爺和父親身上一扔,然後就不管了。
飯桌上,爺爺倒是提醒他,村裡的雞舍建好了,明天最好是看看雞進場前還有什麼不足之處。
村裡的雞舍共3棟,坐北朝南。
其中2棟比較大的是雞舍,採用竹木複合結構;一棟比較小的是倉庫,採用青磚結構。
雞舍是按林硯提供的圖紙來建的,這種結構在這個年代是封閉式雞舍最優的方案。
最大的優點是成本低廉,取材便利,整個雞舍全部建完只需50銀元左右。
從外觀看雞舍長100米,寬6米,採用直徑12cm杉木框架,埋深0.5m防腐處理,牆體採用雙層竹編夾層,內填石灰拌草木灰(防蟲)+碎麥秸(保溫),外覆茅草頂(坡頂30°防積雪)。
為了解決防火隱患,牆體塗抹黏土砂漿(石灰+黏土+稻草),阻燃性提升30%。
南側開活動竹窗(蒙油紙透光)用來採光,北牆內側砌薄土坯夾層(厚8cm),內建炭火盆煙道(室外生火,煙氣供暖)。
外部建有糞池一座:地面傾斜5°,糞便匯入石灰消毒池(要求每週清理一次)。
雙層竹牆夾填稻草或麥秸(厚10-15cm),冬季保溫效果接近土坯房,夏季竹材導熱係數低(0.15W/m·K),遮陽避暑效果優於石砌雞舍。
竹編牆體的天然縫隙保證空氣流通,避免氨氣積聚(民國時期無機械通風裝置),竹木吸溼性較強,可緩解雨季潮氣,減少雞群足癬發病率。
兩座雞舍的功能不同,一座是用來養蛋雞,一座是養肉雞。
籠養密度設計為0.5平方,採用立體籠架,層高45cm。
每層雞籠下面,林硯設計了一個木板用來收集雞糞,要求每天收集和清洗,避免發生病毒汙染。
安裝有棲架系統,每隻雞棲木長度≥15cm,高度差≥30cm。
最絕的是食槽設計。竹筒劈成半月形,內壁用棉布襯著,外沿嵌兩條木軌。
計劃第一批養500只母雞和50只公雞(蘆花雞),這些雞是從村民手上收上來的,每隻雞林硯都檢查過是青年雞,保證今年就可以生蛋。
村裡安排養雞經驗比較好的六嬸負責,先安排2人輔助,後面根據情況再增加人手。
對一些超過這個年代的設計的功能和作用,林硯跟她介紹清楚,並確認對方已清楚細節。
對於日常管理,林硯帶六嬸和二個幫工一起到雞舍內邊走邊解說。
“六嬸,每日卯時先查草簾子,這草墊子得鋪三指厚,晌午掀開透風。”
六嬸攥著把高粱稈比劃厚度:“曉得了,跟捂豆芽一個理兒。”
“飼料按三成粟米、兩成棉籽餅、五成野苜蓿配,每日巳時喂頭頓。”
指尖戳著飼料配比表底下一行小字:“今年冬天野苜蓿難尋,得摻三成橡子粉頂數,這玩意後山老橡樹林要多少有多少,你平時可以按排人去多撿些回來放倉庫存著。”
六嬸揪著耳垂髮愁:“橡子澀口,雞崽子啄兩口就不肯吃!”
“拿溫泉水泡兩天,每日換三遍水去澀。”
六嬸掐著指甲蓋算比例:“棉籽餅也是澀口,一起拿溫泉水泡軟乎嘍!”
“正是這理兒!”
“夜裡雞舍掛兩盞棉油燈,燈芯掐到指節長,既保暖又不嗆煙。”
“每日申時記檔,哪窩雞吃食少、哪窩糞發稀,都得標明白。”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