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三開始,拜年成了融合的潤滑劑。林廣福帶著幾個族老,親自走訪了幾戶有代表性的新村民家庭。
在張老栓家——這位帶著全家從潞安逃荒來的老漢,如今是梯田區一個生產小組的組長。
林廣福進門,笑呵呵地拱手:“老栓兄弟,新年好哇!給你全家拜年了!這新房子住得可還習慣?”
張老栓激動得手足無措,連忙讓家人端出自家炒的花生、瓜子:
“老族長!您太客氣了!託您和林縣長的福,託咱們領航者公司的福,這磚瓦房,暖和又結實!比俺們老家那土坯房強百倍!做夢都不敢想啊!”他拉著林廣福看屋裡新打的傢俱,臉上滿是感激和自豪。
林廣福拍拍他的手:“都是自己出力掙來的!功德契上按了手印,就是一家人!好好幹,日子在後頭呢!”
臨走,他還特意嚐了張老栓老伴端上來的、用新磨玉米麵做的黃米糕,讚不絕口。
同樣,許多新村民也壯著膽子,學著林氏族人的樣子,帶上一點家鄉帶來的土產(也許是幾顆捨不得吃的紅棗,也許是一小袋自己炒的南瓜子),去給相熟的林姓鄰居、或者當初帶領他們開荒的工頭拜年。
起初可能有些生疏拘謹,但一杯熱茶,幾句家常,尤其是說起共同開荒時經歷的苦與樂,話匣子便開啟了。
“林三叔,過年好!當初要不是您帶著我們組挖那條引水渠,腿都快凍掉了,現在想想,值啊!看那水澆地多好!”
“李嬸子,嚐嚐這個,俺們沁州山裡摘的野山核桃,香著呢!多謝您家二小子,上回幫俺家修那籬笆門!”
這些樸素的交流,傳遞著善意,也加深著共同奮鬥者的認同感。
年夜飯的餘香,瀰漫在新村的每個角落。
雖然除夕已過,但家家戶戶豐盛的年夜飯留下的餘味,還在訴說著富足。
林氏族人的燉肉、炸丸子香氣,與新村民帶來的獨特風味——也許是澤州的羊肉臊子面香,也許是沁州特有的酸菜燉豆腐的味道——在巷弄間交織飄散。
孩子們交換著從各家得來的糖果點心,工業區的奶油餅乾、印著福字的糖果,與新村民帶來的麥芽糖、芝麻糖棍,都成了他們口中的美味和炫耀的資本。
林廣福站在自家小院門口,看著巷子裡新老村民互相拜年、孩子們追逐嬉鬧的身影,聽著那混雜著不同口音卻同樣洋溢著喜悅的談笑聲,佈滿皺紋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轉頭對身邊的林硯說:
“硯兒,你看,人心都是肉長的。只要讓大家夥兒看到奔頭,看到公平,看到這日子是真真切切變好了,甭管是姓林的,還是後來投奔的,心自然就能往一處想,勁兒就能往一處使!這十萬畝梯田,是所有人一鋤頭一鐵鍬刨出來的,這磚瓦房,是大家夥兒一起燒磚壘起來的!這份家業,是大家的!這份年,也得一起過好!”
林硯安靜地聽著爺爺的話,看著眼前這幅雖顯粗糙卻充滿生機的融合畫卷。
他能清晰地感覺到,在這共享的豐足年節氛圍中,一種基於共同利益、共同奮鬥經歷和逐漸萌生的歸屬感,正在新老村民之間悄然生根、發芽。
那兩萬多顆曾經漂泊無依的心,正如同被春雪覆蓋的種子,在這片名為林家村的土地上,汲取著溫暖和希望,準備迎接破土而出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