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我錢伯鈞棄暗投明

第17章 給鬼子的生活加點料

林秀兒抹了把額頭的汗,馬尾辮上沾著松脂。

昨夜她帶人摸進被轟炸的趙家莊,從廢墟里扒出三十多面殘破的梳妝鏡。

此刻這些鏡片正分佈在各處觀察哨,透過特定角度的反光傳遞資訊。

“報告營長!”她轉身時腰間的銅鈴叮噹作響,“東南坡有兩處鏡面盲區,需要架設中繼板。”

錢伯鈞注意到她手腕上纏著五色絲線,每條顏色對應不同訊號。

這讓他想起在保定軍校見過的旗語兵,但眼前的系統顯然更精妙---用破損的鏡片替代稀缺的銅鏡,用中藥熬製的樹膠代替工業膠水。

突然,三號谷地方向傳來急促的敲擊聲。

林秀兒抓起自制的聽地器貼在戰壕壁上,用鉛筆在紙上記下長短不一的震動波紋:“工兵連請求增援二十根木樁,要帶樹皮的。”

錢伯鈞剛要喊傳令兵,卻見林秀兒已經搖動自制的滑輪裝置。

繫著紅布條的竹籃順著纜繩滑向谷地,裡面裝著用樹皮偽裝的木樁---這是她設計的“無聲運輸線”,利用山勢落差搭建的六條索道。

在鷹嘴崖反斜面,陳石頭正跪在泥地裡除錯他的“子母雷”。

這個北平機械學校肄業生,此刻用繳獲的腳踏車鏈條做傳動裝置,把五顆地雷連成致命的死亡鎖鏈。

“石頭哥!”新兵蛋子王小虎抱著鐵鍬跑來,“你要的野葡萄藤到了!”

陳石頭頭也不抬地擰緊最後一顆螺絲。

他設計的觸發裝置需要彈性極佳的天然材料,試遍山間藤蔓後,發現只有野葡萄藤經桐油浸泡後能保持韌勁。

此刻這些深紫色的藤蔓纏繞在齒輪間,像一條條蓄勢待發的毒蛇。

突然,他腰間的鈴鐺瘋狂作響---這是林秀兒設計的預警系統。

陳石頭猛拉身旁的麻繩,覆蓋在裝置上的偽裝網應聲而落。

二十米外的木樁假人瞬間被氣浪掀飛,五顆地雷按照0.5秒間隔次第炸響,彈片在崖壁上刮出放射狀裂痕。

“成了!”陳石頭被硝煙嗆得咳嗽,卻笑得露出白牙,“這叫五鬼拍門陣!”

醫療帳篷裡飄出嗆人的辣椒味。

吳清遠醫官正在蒸餾器前忙碌,鐵鍋裡翻騰著暗紅色的粘稠液體。

這個金陵大學藥學系的高材生,此刻用搗藥杵把幹辣椒磨成細粉。

“豬尿泡要留輸尿管!”他朝助手喊,手裡不停往陶罐里加硫磺粉,“用絲線紮緊介面,灌裝時戴三層紗布口罩。”

帳篷角落堆著五十多個鼓脹的透明囊體,在陽光下泛著琥珀色的光。

這是吳醫官發明的簡易防毒面具---用村民殺豬取出的膀胱做濾毒罐,內襯浸過辣椒酊劑的棉紗。

昨夜他帶人摸進鬼子的廢棄營地,從防化手冊上撕下的圖紙此刻正釘在案頭。

突然,伙伕老張頭抱著罈子衝進來:“吳醫官!你要的芥菜汁!”

吳清遠眼睛一亮。

他接過罈子將墨綠色液體倒入蒸餾器,混合著生石灰的刺鼻氣味頓時瀰漫開來。

這是他從縣誌裡找到的古法---芥末蒸汽能刺激黏膜,但配合薄荷油卻能緩解呼吸道灼燒。

“給每個面具加裝呼吸閥。”他把竹管插進豬尿泡,“用蠟封死縫隙,記得測試氣密性。”

帳篷外忽然傳來歡呼,炊事班正在試驗“辣椒煙霧彈”。

吳清遠望著升騰的紅霧,想起導師在金陵實驗室裡的嘆息:“現代戰爭需要現代醫學。”

此刻他卻在太行山裡,用最原始的藥材對抗最先進的毒氣。

楊鐵匠的鐵砧上火花四濺。

這個太原兵工廠的八級鉗工,正用繳獲的日軍鋼盔打造“鬼影碉堡”。

燒紅的鐵皮在模具裡彎曲成射擊孔形狀,冷卻後刷上混著炭粉的樹膠。

“楊師傅!”民兵隊長栓子扛著松木進來,“你要的弧形支架!”

楊鐵匠眯起左眼比量木料弧度,突然抄起鋼鋸截斷半尺:“小鬼子的擲彈筒仰角42度,咱們的假工事要偏15度才像真的。”

他設計的可移動碉堡能容納三個假人,內部裝有發煙裝置。

最妙的是底座裝有木輪,用蒿草遮蓋後能在夜間轉移位置。

前天梁旅長視察時,竟對著假碉堡敬了個禮。

“給支架裹上溼牛皮。”楊鐵匠把鐵皮外殼扣在木架上,“等太陽曬乾收縮,比焊的都牢靠。”

栓子忽然從懷裡掏出個布包:“這是秀兒姐給的碎鏡片,說裝在射擊孔裡能反光。”

楊鐵匠愣了下,隨即大笑起來。

他小心地把鏡片嵌在外殼縫隙處,正午陽光照射下,三座假碉堡同時泛起金屬冷光。

遠處盤旋的偵察機立即轉向,朝著假目標俯衝拍照。

夜色降臨時,小栓子舉著油燈鑽進地道。

這個趙家莊的放羊娃,帶著三十個村民挖通了五條地下通道。

此刻他撫摸洞壁的加固木樁,都是陳石頭用報廢的槍托改造的。

“栓子哥!”地道岔口傳來同伴的呼喚,“三號出口挖到老槐樹根了!”

栓子匍匐爬行二十米,突然撞見盤根錯節的樹根。

他解下腰間的羊角刀---這是爺爺傳下來的開山工具---小心地削去細根,主根部位則用火烤碳化法加固。

昨天他正是用這個方法,讓地道從古墓群下方安然穿過。

“留個觀察孔。”他在樹根間掏出拳頭大的空隙,“用苔蘚糊外沿,插根空心葦杆透氣。”

凌晨時分,錢伯鈞跟著栓子巡視地道網。

在某個轉折處,少年突然掀開偽裝板,露出堆滿陶罐的密室。

“這是吳醫官的藥材,這是秀兒姐的鏡片,這是楊師傅的備用零件。”

他的聲音在地道里嗡嗡迴盪,“就算上頭炸平了,咱們底下還能撐十天。”

錢伯鈞摸到陶罐上的刻痕,那是林秀兒做的物資標記。

他突然明白,這座山的每寸土地都浸透著眾人的智慧,就像老周雕的纏枝蓮紋,看似雜亂卻自有章法。

-----------------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