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傻十八年後我成為了走陰人

第23章 風水尋龍術—《撼龍經》(上)

這劉老頭真是一語驚人,他話音剛落,我與師姐便瞬間呆若木雞。雖然我只是跟隨師父學習道法,卻也隱隱覺察到這幾樣東西的非同尋常,那可是世間難得一見的珍物啊。

秋露師姐那雙清澈的大眼睛瞪得渾圓,眼底滿是難以置信的神色。“劉老頭,你該不會是在戲弄我們吧?”她的聲音裡透著幾分無奈與嗔怪,“這幾樣東西,別說是湊齊了,哪怕能得到其中一樣,那都是了不得的大事。”

劉老頭卻如老僧入定般鎮定自若,彷彿早已洞悉了我們倆會有的反應,那副模樣就像一切盡在掌控之中。

我沉思想了想,既然師父人讓我來找這劉封之肯定是已經有詳細的計劃以及安排。

想到這裡,我唇角微揚,浮現出一抹淡淡的笑意,“想必劉老應該已經差不多湊齊了這幾樣東西的訊息吧。”

師姐秋露聞言,臉上瞬時浮現一抹嗔怒之色,“我說劉老頭,你是不是閒得皮癢了?說話能不能痛快點,別總是吊著人胃口。信不信我真讓你嚐嚐什麼叫‘大喘氣’的滋味?”她的語氣雖帶著幾分薄怒,卻也透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嚴,彷彿下一刻就要動手教訓人一般。

劉老面對師姐,竟顯出幾分懼意,連連求饒,“秋仙姑,莫要動怒啊。老頭子我這就詳細說來,您且稍安勿躁,我這把年紀的人,經不起這番折騰。”

劉教授伸手輕輕捋了捋他那花白的鬍鬚,目光深邃而溫和,彷彿蘊藏著歲月沉澱後的智慧。他緩緩開口,“首先,這其中的風水尋龍術,小道士,你應當已經有所掌握了罷?那便是《撼龍經》所記載的奧秘。”他的語氣不疾不徐,卻透著一股考察的意味。

我猛然一怔,腦海中似有靈光閃現,細想之下,一時間才意識到自己竟差點將《太平經》後續篇章中,那凝聚了幾代人心血整理而成的風水知識給忘卻了。那些深奧玄妙的內容,我曾跟隨師父苦學,日夜鑽研。

秋露師姐面露喜色,“師弟,你真的會這勞什子風水術?”

我微微頷首,目光中透出一抹自信,“若論風水之道,雖不敢妄稱前無古人,卻也稱得上是爛熟於心、融會貫通了。”

劉老頭似乎有意考考我,看看我有無真材實料,或許是擔心他畢生的心願被我耽誤。

劉老頭目光聚集在我身上,然後用一種很堅定的語氣說道:“那就勞煩小道士給我們開開眼,稍後我也會把後面幾種東西一一說明。”

我點點頭整理了一下思路,不緊不慢的說出了這風水之道,“風水上把山脈比喻為龍,所謂尋龍,實際為透過龍的走向,而找到結穴之地,在行度尋龍過程中,首先要會分辨龍的真假,真龍居於局內,強健有力,有護龍護砂跟隨。一般來說,要結出美地,真龍也要經過分脈,過峽,剝換,束氣等不斷起伏,將煞氣脫掉,有粗老變得細嫩。但無論怎麼變,都有護龍護砂跟隨,直到山環水抱,朝案相應的結穴之處。行度尋龍必須尋著真龍的走向去尋找,直找到結穴的地方。華夏幾千年的歷史演變中,所有的王侯將相的墓葬都離不開風水二字。”

而《撼龍經》則是風水集大成的經典之一,是唐朝的風水大師楊筠松所著,除此以外《疑龍經》《青囊奧語》《天玉經》《都天寶照經》《龍脈經》.....《四大穴法》《望龍經》《十二村法》《葬法倒村》等書都是他的著作。

《撼龍經》的開篇概括介紹華夏大龍脈形勢,強調崑崙山作為華夏龍脈的發源地,分為北中南三條主幹龍。其分枝劈脈,氣脈止聚的地方,大為都邑帝王州,小為郡縣君公侯,偏方小鎮市,亦有富貴居其中。同時介紹辨別龍脈的基本要領,龍入華夏,分為高山、平地兩局,即《葬書》所云壟龍、支龍。辨別龍脈,高山必認星峰,平地全看水勢。

我大概講了一下這《撼龍經》後,又把總綱說給他們二人聽:

龍神二字尋山訣,神是精神龍是質。

莫道高山方有龍,卻來平地失真蹤。

平地龍從高脈發,高起星峰低落穴。

高山即認星峰起,平地兩旁尋水勢。

兩水夾處是真龍,枝葉週迴蹤者是。

.......

龍到平洋莫問踨,只觀水繞是真龍。

念得龍經無眼力,萬卷藏真也是空。

我一通風水專業知識的輸出後,劉教授一邊鼓掌一邊大聲道:“好、好、好啊,果然是少年才俊,此行必成。”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