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朱元璋的老臣,汪廣洋可謂是相當的瞭解朱元璋,胡惟庸如今越高調跋扈,越會讓朱元璋厭惡。
當然,他目前還沒有把胡惟庸的飛揚跋扈看作是弄權,也沒有想到朱元璋會對功臣集團舉起屠刀。
所以對胡惟庸明確而且公然表示對六科給事中,尤其監視他的吏科給事中幸災樂禍時,汪廣洋不予置評。
他自己也很不喜歡監控他的另一個吏科給事中,雖然他也知道六科給事中是皇帝為監察百官以及為太子培養大臣而準備。
那就更沒有評論的必要了。
不久,皇帝駕臨。
但讓汪廣洋不安的是,本次大朝,皇帝依舊以“奉天門聽政”的形式召開。
後世許多人對朝會這個詞有誤會,認為朝會就一定是在大殿裡舉行,如明代嘉靖之前的奉天殿,嘉靖之後的乾清宮,以及清朝的乾清宮。
其實不是,一般來說朝會有大朝和常朝區分,常朝不上殿,大臣們就某一件事專門到皇帝平時處理政務或者休息的宮殿開小會。
而大朝則是每月的“朔望”,以及國家的重大節日或外國高階別使團來朝貢才召開。
這其中,明初重大節日以及外國使團朝貢的大朝,皇帝必須在俗稱“金鑾殿”的奉天殿召開,每月朔望的朝會則是大多數以“御門聽政”的形式召開。
這個“御門”的門,就是奉天門,在奉天殿之前,位於奉天殿和午門之間的一道大門。
本次朝會,按說是洪武六年的第一次朝會,應該在奉天殿召開才是。
可皇帝為什麼降了一等,放在奉天門御門聽政?
汪廣洋心裡極其不安。
胡惟庸也略微不安,但他也沒太當回事兒。
一時間百官匯聚,朱元璋君臨,御史臺殿中侍御史肅立在丹陛之下,朝會立即開始。
百官山呼萬歲,不少人偷偷往上看去,只見朱元璋不喜不怒,太子朱標臉色平和,不由得心中紛紛訝然。
楊帆那個愣頭青觸怒皇帝的事情,百官無人不知,不少人還知道朱元璋氣得飯都沒吃好。
“陛下怎麼好像並不生氣了?”不少人心中猜測。
作為最會揣摩皇帝心思的中書省左丞,胡惟庸覺著自己摸準皇帝的心思了。
不就是要殺頭了,所以不用在乎了嗎?
於是朱元璋詔令“年後大朝的慣例先放一放,先討論國家大事”,胡惟庸立馬暗示御史臺幾個御史。
幹什麼?
殺人啊,幹什麼!
當即,有察院監察御史上前啟奏道:“陛下,臣聽聞吏科給事中楊帆年少狂妄,竟欺壓天子、窺測宰相,如今既已下獄,臣不敢催促有司依法辦理,只不過,陛下設立六科給事中,一科兩人,而如今的吏科缺一人,是否應立即補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