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頓了一下,好奇的問道:“發展潛力?”
“不錯,作為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其發展會非常迅速,很快就會成為第一大重鎮,然若是其發展潛力不足,導致無法承載如此龐大的人口和經濟總量,就會制約京畿的發展。”
朱元璋苦思片刻依然不得要領,就說道:“你給咱具體講講,這發展潛力都指的哪些方面?”
楊帆想了一下,說道:“簡單來說,土地承載能力就是其中一項,就以唐朝長安城為例,人口最高時超過百萬。
唐朝人口巔峰約為六千餘萬,大明立國就有六千萬人,百年後人口將破億,可以預見的是,大明的京城人口也將是以百萬計的,而鳳陽的土地根本承載不了如此多的人口。”
“那難道要遷都去長安嗎?”朱元璋忍不住說道,雖然他承認楊帆說的有道理,但他還是不甘心。
“長安不行!”楊帆搖了搖頭,道:“陛下可以去翻看史書,唐朝皇帝帶領群臣外出就食之事,發生過多少次。”
就食,說白了就是出去討飯。
每次遇到災年,皇帝都會帶領文武百官出關中,去外地要飯,八百里關中平原,已經養不活那麼多人了。
每年從天下各地,往長安輸送數百萬石糧草,才勉強夠養活那麼多人,關鍵是關中交通不便,所有的漕運壓力,幾乎都壓在了廣通渠上。
敵人要是能打到潼關,只要封住出關的口子,不讓一粒糧食流入關中,用不了多久,關中就要人吃人了。
朱元璋默然不語,他是讀過史書的,自然也知道唐朝面臨的尷尬局面,但長安若是不行,還能遷都去哪呢?
“陛下,其實洛陽就不錯。”雖然北平是未來華夏的首都,但現在的北平卻並未發展起來,僅有的宮殿也都毀於戰火,若是遷都北平,相當於重頭興建一座都城,代價太大了。
至於未來,朱棣為何遷都北平,一來是因為這裡是他的老巢,二來也沒別的選擇了。
長安是秦王朱樉的地盤,山東有齊王朱榑,河南有周王朱橚,太原有晉王朱棡。
雖然當時朱棡和朱樉都已經死了,可作為塞王他們的實力還在,朱棣敢將首都放在別人家裡?那不是找刺激嗎?
北平就成了唯一,也是最好的選擇,那裡是他的老巢,既可以達成政治中心北移的目的,又可以徹底擺脫朱元璋和朱允炆的陰影,還具有極強的戰略價值,何樂而不為呢!
“洛陽嗎?”朱元璋喃喃道。
“陛下,洛陽有八關要塞守護,其緊挨著運河,漕運運輸方便,而且經過漢唐宋元數個朝代的發展,其經濟基礎很好,遷都洛陽,不需要花費過多的民力。”
楊帆的話讓朱元璋對他有些刮目相看,從前朱元璋只覺得楊帆膽子大、力氣大、不怕死,但沒想到他還有如此非凡的見識與眼光。
不過遷都之事終究關係巨大,朱元璋也不可能隨便聽楊帆這麼一說,就停止修建鳳陽,然後把都城遷去洛陽。
因而,對於楊帆的話,朱元璋並沒正面回應,反而讓他先把手裡的事情辦了再說,而朱元璋的反應,也在楊帆的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