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奉天殿隨意進出,還敢在他暴怒的時候靠近的人,天下也就只有兩個。
一個是髮妻,如今的馬皇后,另一個就只能是好大兒朱標了。
轉眼一看,朱元璋臉又黑了。
只見一個人正手拿著他扔下去的奏章,正是他的好大兒,大明的監國太子朱標!
朱標拿著奏章,臉色嚴肅,但眼神裡卻透露出欣賞,正在快速瀏覽奏章的內容。
奏章內容很簡單,內容只有短短几百個字。
臣吏科給事中楊帆謹奏,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職,求萬世治安事:
蓋自唐祚既衰,五代板蕩,幽雲十六州淪於腥羶,迨宋室陸沉,崖山傾覆,中原冠帶盡染胡塵。
幸天佑華夏,陛下奮紅巾之烈,掃蕩腥風,廓清華夏,復衣冠禮樂之盛。
稽諸青史,惟我大明得國至正,上承天命,下順人心。
臣本布衣,荷蒙聖恩,擢吏科給事中。職司代天巡狩,正君道,明臣職。夙夜惕厲,常恐負陛下簡拔之恩,今陛下纂修《祖訓錄》,欲垂萬世之規,然臣竊有憂焉。
昔漢高封建,遂啟七國之禍;晉武裂土,乃釀八王之亂,胡騎乘釁,神州陸沉,此皆載籍昭昭,可為殷鑑。
陛下天縱聖武,洞鑑古今,奈何效前代覆車之轍?
今廟堂之上,公卿保位而貢諛;州郡之間,僚屬畏罪而面從。有過弗知,知而弗改,臣每念及此,痛心疾首。敢冒斧鉞之誅,瀝肝膽以聞。
伏願收回封建之詔,罷諸王裂土之制,如此則宗廟安於九鼎,社稷固若泰山,蒼生沐和風甘雨,實天下之大幸也!
臣涕泣陳詞,伏惟聖裁。
看完這封奏摺,朱標終於明白,朱元璋為何勃然大怒,要知道《祖訓錄》是朱元璋最看重的,不然也不會在洪武二年就開始編纂,直到洪武六年才徹底成書,而朱元璋更是為其作序,由此可見,他對《祖訓錄》的看重。
而楊帆反對分封藩王,就是在反對朱元璋的《祖訓錄》,這在朱元璋看來,是對他權力的莫大挑釁,怪不得他會如此的生氣。
“嘖,啊不,這位大人有魄力啊!”朱標看完不由就要誇獎幾句,忽然看到朱元璋那張老臉,連忙又換了一種措辭感慨。
朱元璋怒哼一聲,他豈能不知藩王作亂的危害。
可藩王作亂,那皇位不還是在老朱家子孫的手裡?
但這話他沒法和朱標說。
還有,他懷疑這道奏章背後有人指使。
而且有可能這個楊帆還有更惡毒的考慮,比如激化太子和皇子之間的矛盾,讓他們兄弟手足相殘。
正是考慮到有這種可能,朱元璋才發了雷霆之怒,可朱標不這麼看待,楊帆的這封奏摺簡直是說到了朱標的心坎裡了。
作為大明的太子,未來的大明皇帝,他實際上也不贊成朱元璋這分封藩王的制度,但這是朱元璋一手促成的,他也不好反對,不然豈不是落得個薄待兄弟的名號了。
不過他心裡卻想著怎麼把這個楊帆給保下來,可是要怎麼開口求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