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皇帝為此事拍板釘釘,誰人敢站出來說半個不字?
此時的朝堂百官幾乎人人心裡憋著火,對楊帆怒目而視,恨不得生吞活剝了他。
可想而知,訊息傳出去之後,不但朝堂上的百官會恨楊帆,全天下的官員,都會對他恨之入骨。
戴枷辦公,開了古今之先河,直接將官員高高在上的地位榮耀打落,踩得粉碎!
朱皇帝對今日的議事結果很滿意,正欲散朝。
百官們也鬆了一口氣,感嘆這朝堂是越來越難混的時候,楊帆再次站了出來,道:“陛下,臣還有話說!”
你怎麼那麼多話?胡惟庸瞪了楊帆一眼,恨不得狠狠咬楊帆一口解氣。
朱元璋咳嗽一聲,道:“楊帆,你還有什麼話?若是不急,下次朝會再說吧。”
他認為楊帆還要對朝臣發難,便提醒楊帆,差不多行了啊,今天給天下官員上的強度不小,再上強度,群臣連覺都睡不好了。
楊帆一臉正色,道:“啟稟陛下,臣要說的事情事關大明生死存亡,等不得。”
聞言,朱元璋只好揮揮手,示意楊帆說。
“陛下,各府、州、縣官員持空印冊來京城,多年來無人監管查問,其根本緣由在於我大明的財政制度不合理,沒有明確的財政制度約束,即便今日改正了空印漏洞,官員還會有其他辦法貪腐。”
楊帆的聲音洪亮有力。
“故臣認為,懲治正印官不過只是治標,要想根治財政頑疾,當前的方法就是改革!”
大明滅亡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朱元璋在大明初期建立的財政制度。
說句不客氣的話,洪武皇帝的文治武功在古代帝王裡面都屬於拔尖的,偏財政制度用一句“垃圾”來形容不為過。
大明的財政制度,給了地方各行省權利,結果導致地方的小衙門與地方的勢力合作,官紳勾結沆瀣一氣。
到了明朝末年朝廷根本收不上賦稅,皇帝打仗還得哭著求京城的勳貴捐錢。
大明不亡才怪!
朝堂上鴉雀無聲,毛驤絕望地低下了頭,額頭上佈滿了一層細密的汗水。
朱皇帝臉上的笑容逐漸消失,他的好心情源自楊帆提出的“戴枷理政”,但沒想到,轉眼間,楊帆將矛頭對準了自己的財政制度。
對自己設計的這一套“就近供給,不擾百姓”的政策,朱元璋一直很得意,認為體恤百姓,節省人力物力。
結果楊帆毫不客氣,一番話說的打得他朱元璋老臉啪啪作響。
朱元璋的虎目微微眯起,一張臉肉眼可見地黑了下來。
群臣被楊帆的膽大包天震驚,其中顏希哲差點跳起來。
空印案風波中,顏希哲的心忽上忽下,擔心朱元璋會治罪牽連到自己。
不過考慮到顏希哲才剛上任兩個月,朱元璋並未對其做出什麼處罰,“劫後餘生”的顏希哲憋著一股勁表現,楊帆的話,恰好給了他機會。
“楊大人,此言差矣!”
顏希哲走出來,喝道:“財政制度乃是國家大事,關係著我大明的平穩與延續,天下在陛下的治理下一片勃勃生機,陛下所創的財政制度很好,怎麼能輕易改變?”
顏希哲主動站出來反駁楊帆,除了想要維護朱元璋的顏面,博取朱元璋的好感外,還為了他個人的利益得失。
戶部掌管大明財政,而朱元璋設立的財政制度,的確給戶部官員,以及地方執掌財政的官員留下了極大的撈油水的空間。
楊帆欲對財政制度改革,手伸得未免太長了!
他以為自己是誰?根本沒有把他這個戶部尚書,放在眼裡!
若朱元璋真的聽信了楊帆的話,整改財政制度,對於戶部來說無異於變天。
他們還怎麼撈錢?怎麼升官發財?
能夠走到戶部尚書的位子上,顏希哲眼光學識不差,他心知肚明朱元璋的財政制度漏洞百出,但那又怎樣?
有漏洞才好鑽漏洞,有弊端才能撈油水,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你楊帆不懂?
楊帆冷哼一聲,目光直勾勾地盯著顏希哲,道:“顏尚書,顏大人,陛下仁慈饒過了你的失察之罪,你倒好,敢跳出來欺君罔上,諂媚君王,你安的什麼心?”
“你說而今的財政制度很好,不用改革?那好我問你,若制度真的這麼完美,這三百多名正印官為何能掀起空印大案,是你故意放縱,責任在你,還是責任在陛下!?”
顏希哲的臉色蒼白,正欲說話,楊帆的指責又來了。
“顏尚書,你明知道財政制度有弊端,卻不站出來指正,反而諂媚君王信口開河,依我看你就是朝堂上的蛀蟲,是啃噬大明根基的碩鼠!”
顏希哲瞪大眼睛,全身都顫抖起來,他算是體會到汪廣洋為何被氣暈了。
楊帆這張嘴,忒厲害!
“那……那不過是前朝的弊政,弊政罷了……”顏希哲顫顫巍巍地說道:“前朝的弊政,與陛下……無關。”
楊帆還欲攻擊顏希哲,就聽朱元璋開口,打斷了二人的爭論,他黑著個臉,沒好氣的說道:“楊帆,你既然覺得咱的財政制度不好,那你有什麼好辦法?”
朱元璋心裡有火,楊帆如果不提出一個可行的章程來,他今天非降罪給楊帆,讓楊帆嚐嚐苦頭。
楊帆等的就是朱元璋這句話,他從衣袖中取出一封奏疏,雙手高舉。
“陛下,臣在牢獄之中冥思苦想許久,終於想出一個完整的章程來,臣將此法起名為‘奏銷’,請陛下過目!”
哎呦?
群臣紛紛望過來,他們原以為楊帆是臨時起意,未曾想這傢伙連奏疏章程都擬定好了?
雲奇取來奏疏,呈遞到朱元璋的身前,毛驤就站在朱元璋的斜後方,卻腦袋都不敢抬看一眼。
他忽然想起獄卒曾經說過,最近楊帆經常在監牢中奮筆疾書,寫了一張後便撕碎了重新寫。
如此往復不停,經常到了夜裡還在一個人嘟嘟囔囔地說什麼“稅收”、“財政”之類的怪話,難道就是在為稅收改革勞心勞力?
毛驤忍不住朝下方的楊帆望了一眼。
楊帆孤身一人站在群臣前面,腰桿子挺得筆直,與百官格格不入。
他是一個純臣!
毛驤心中暗暗感嘆,楊帆比他毛驤要純粹的多,在楊帆的心裡,永遠裝著大明江山與百姓。
這一點,毛驤自愧不如。
朱元璋開啟奏疏,就見洋洋灑灑的一大篇文字,這奏銷制度是楊帆根據記憶中的“奏銷制度”,再結合大明目前的情況,連續修改了十幾版寫出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