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大雁南飛。
浩蕩的運河一眼望不到邊,澄澈的藍天倒映在河水裡,叫人分不清是泛舟於運河上,還是行於天際。
一條官船從視線盡頭緩緩航行而來,這官船做工考究,比運河上行漕運的貨船高大許多,遠遠望去,展現出貴氣與威嚴。
大運河始開鑿於春秋戰國時期,其中秦始皇嬴政在嘉興境內開鑿的河道,基本奠定了以後江南運河之走向。
後隋朝楊廣大修運河,卻修出了十八路諸侯,最終使得隋與秦一般,二世而亡,但楊廣修的這條大運河卻造就了大唐盛世,歷朝歷代都有著修繕疏通,到了大明洪武年間,也同樣如此。
大運河溝通了南北經濟,也是無數依附在大運河上生活的百姓的命脈所在,而其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從應天到山東,大運河是不二之選。
楊帆一襲青衣,坐在船頭,望著大好江山美景,說道:“大明的天下風光,當真是看不盡,可惜,可惜……”
可惜他身邊跟著一個拖油瓶。
只見楊帆對面坐著一個青年,相貌英武身材敦實,面板呈古銅色,一雙手佈滿老繭。
他聞言憨厚一笑,還以為楊帆在可惜不能好好欣賞美景,說道:“楊大人有公務在身,他日若朝廷給了恩假,再出來遊玩也不遲。”
楊帆笑了笑,他可惜的是這個嗎?他可惜的朱元璋居然給他派了一個棘手的拖油瓶過來,嚴重阻礙了自己的作死計劃。
“公務哪有盡頭?下一次來山東,不知道要過多久了,也許,下輩子?”楊帆打定主意,要在山東作死,折騰個天翻地覆。
聞言,青年的神色微微一變,沉默了。
青年名為平安,其父親平定在洪武元年,隨著開平王常遇春攻克大都時戰死,彼時平安承襲了其父的職位,接任濟寧衛指揮僉事。
不過由於平安年歲尚小,一直跟隨在朱元璋身邊辦事,他還有一個身份,朱元璋的義子。
楊帆很鬱悶,他好不容易在朝堂上發聲,從朱老闆的手裡,討來了欽差的差事。
可朱元璋卻讓平安領兵,隨行護衛。
平安是什麼人?朱元璋的義子,他最信任的人之一,且平安一直在軍中摸爬滾打,他選擇的兵卒都是上過戰場見過血,從死人堆裡面挑選出來的銳士。
有這麼一群軍中精銳在身邊,楊帆的作死大計,恐怕要橫添不少的變數。
沉默片刻後,平安正色道:“楊大人放心,有我平安與諸位兄弟在,一定護佑楊大人周全,不會被宵小之徒得逞!”
我怕的就是這個……
楊帆在心裡嘀咕了一句,卻不好表現出來,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老天要收我楊帆的性命,誰能擋得住?平大人盡力就好。”
楊帆不想要平安在身邊妨礙自己,平安同樣不想與楊帆扯上太多的干係。
之前三位皇子去鳳陽微服私訪,結果中都工地被明教攪亂,三位皇子失蹤。
朱元璋派遣平安前往鳳陽查探,可惜最終卻什麼都沒打探到,正當他垂頭喪氣,想要找朱元璋請罪之時,卻得到訊息,三位皇子竟然完好無損地回到了應天,平安只能打點行囊,無功而返。
回到應天后,平安一心撲在軍中,沒想到剛安生沒多久,朱元璋給他派了一個重要的任務。
跟著楊帆一起去山東,保護他的安全!
楊帆的大名,這應天城誰人不知誰人不曉?出了名的無法無天,逮誰咬誰的瘋子!
連朱元璋他都敢面斥,門生故吏遍天下的韓國公李善長被懟得下不來臺,就連新任的中書省右丞相胡惟庸,都受到過楊帆的羞辱,更不提其他人了,滿朝文武幾乎全都是楊帆的仇人。
連當初的朱文正都沒他這麼囂張,這麼拉仇恨,要知道,朱文正的父親是朱元璋的親兄長,身上還有抵抗陳友諒六十萬大軍的功勞,結果就是因為過於張狂,被幽居後鬱鬱而終。
平安親眼見證了朱文正的死,對楊帆這種囂張不要命的傢伙,沾都不想沾邊,畢竟整個平家都靠著他與母親撐著,他若有個三長兩短,家中的老母親要怎麼辦?
可沒辦法,朱老闆下旨,平安只能捏著鼻子照做。
此刻,平安唯一的希望,就是楊帆離開了京城收斂些,千萬別在山東鬧出什麼么蛾子。
兩人在官船上有一搭沒一搭地閒聊,就這麼過了大約半個月的時間,二人漸漸熟絡。
運河依舊是那個運河,風光沒有變化,但漸漸涼爽的天氣,還是證明他們已經到了北方,快進入山東地界了。
清晨,朝陽初升運河上升起了一片薄薄的霧氣,平安從船艙裡面走出來,就見楊帆披了一件淡青色的披風,負手而立。
“楊大人,你找我?”
往日這時候,楊帆應該還在船艙裡面休息,怎麼今天忽然早起了?
楊帆轉過身,笑道:“平大人,準備一下,我們今日找個人多的地方下船。”
平安微微一怔,再次確認了一下現在的地界,說道:“楊大人,咱們才進入山東的地界,可是距離濟南還有段距離,現在下船作甚?”
楊帆是欽差大臣,到山東來的第一站,肯定是要到山東的首府濟南的,怎麼能中途下船呢?
楊帆指了指前方,說道:“濟南,我們自然要去,不過不是現在,我奉皇命成為欽差前往山東的訊息,恐怕早就傳了過去,此刻濟南的那些官員們估摸著已經做好了萬全準備,給我們看的,都是他們想要我們看到的。”
正如當初楊帆暗訪鳳陽,中都工地被嚴密封鎖,透露不出半點異常來。
若非當地的官員為了趕進度,強行徵調勞役,楊帆就是繞著中都走上半年,都不能查明內裡的腌臢事情。
平安恍然大悟,道:“既然楊大人想要去查訪,我們直接到了地方查訪就好,何須先下船再走陸路?多麻煩。”
“非也非也。”楊帆笑道:“官船太過於顯眼,別說有心盯著我們的人,就是無心的來往漕運百姓,都能看出官船的特殊,此行要暗訪才有效果,你信不信,現在暗中肯定有人盯著我們。”
楊帆來山東的目的,首要的是推行黃冊的編寫,而黃冊在山東推行困難,他必須要先找到緣由,才有可能繼續推行,這些原因在迎接楊帆的官員那兒可是找不出來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