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微微頷首,跟隨士兵穿過曲折的巷道,來到一座石砌的歐式建築前。
建築門口站著更多武裝守衛,火把的光亮將他們的影子拉得很長。
陳東注意到陰影中似乎還有幾雙眼睛在窺視,但他不動聲色,只是將手按在了腰間的短劍上。
佛郎機東印度公司駐首裡的辦公廳內,索扎正站在窗前,望著遠處漆黑的海面。
這位身兼艦隊司令和遠東商務代辦的佛郎機人,此刻眉頭緊鎖,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窗框。
他身後的大廳裡,已經聚集了來自各方的代表——鄭檜、金孝元、莽應裡、毛龍喧,以及新加入的有馬晴信。
“陳東到了。”
一名侍從低聲報告。
索扎轉過身,臉上勉強擠出笑容。
“終於來了。”
大廳內的交談聲戛然而止,所有人的目光都轉向門口。陳東大步走入,向在坐眾人抱拳行禮。
他的目光在每個人臉上停留片刻,最後落在有馬晴信身上——這位大村純忠的侄子眼中燃燒著焦急的火焰。
“陳先生,島上的情況如何?”
有馬晴信迫不及待地站起身,聲音中帶著壓抑的顫抖。
陳東沒有立即回答,而是走到長桌前,從懷中取出一卷羊皮紙鋪開。
那是一幅粗略繪製的舟山群島地圖,上面標註了明軍的佈防位置。
“諸位請看。”
陳東的手指在地圖上劃過。
“歷港已經被明軍圍得水洩不通。這是最新的佈防情況。”
索扎湊近地圖,眉頭皺得更緊。
“比上次又增加了三道防線?”
“正是。”
陳東點頭。
“楊帆在搗杵山增設了炮臺,任何未經查驗的船隻靠近歷港水域,都會遭到炮擊。”
有馬晴信猛地拍桌。
“我叔叔呢?他還活著嗎?”
陳東轉向這位年輕的倭國藩主,語氣放緩。
“大村閣下安好,只是受了些輕傷。”
“他...他可有什麼話要帶給我?”
有馬晴信的聲音哽咽了。
“大村閣下說,他本想切腹謝罪,但考慮到島上還有各國商人、武士和浪人,為了他們的性命才忍辱負重。”
陳東頓了頓。
“他希望索扎大人能想辦法讓本藩武士回家,否則無顏面對歷代大名。”
廳內一片寂靜,只有火把燃燒的噼啪聲。索扎感到一陣頭痛襲來,他揉了揉太陽穴。
這場失敗已經讓他數月不得安眠——一百五十艘佛郎機戰船沉了一半,剩下的被困在歷港;
五六百名精銳僱傭軍生死未卜;
上千佛郎機商人和他們的貨物全成了明軍的囊中之物。
“糧食呢?”
鄭檜突然開口,打破了沉默。
“島上還能堅持多久?”
陳東嘆了口氣。
“糧食日益短缺。大村閣下說,雖然所有人都同仇敵愾,但最多隻能再堅持三五個月。”
“三五個月?”
莽應裡冷笑一聲。
“倭國人說能堅持三五個月,實際上恐怕連一個月都撐不下去。到時候他們肯定會開始搶奪其他商人的糧食。”
有馬晴信怒目而視。
“你什麼意思?”
“夠了!”
索扎厲聲喝止。
“我們不是來互相指責的。”
他轉向陳東。
“張經的口信呢?這才是今天的重點。”
眾人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到陳東身上。陳東環視一週,緩緩開口。
“小閣老說,所謂倭寇本是為了通商,因朝廷奸臣如朱紈、王忬等想建功立業,殺良冒功,捕殺各國商人冒稱倭寇。”
金孝元微微點頭,似乎早已料到這番說辭。
“小閣老和嚴閣老認為商人們總困在歷港不是事,各國若提出釋放商人、嚴懲殺良冒功的奸臣,有其道理,對朝廷也是不小的麻煩。”
陳東繼續說道,語氣平靜卻字字千鈞。
“另外,小閣老說皇上現在是修仙施法術的,別人要找王道聖人之治,還得看姓嚴的。”
索扎眉頭緊鎖。
“修仙施法術?這是什麼意思?”
眾人的目光不約而同地轉向金孝元。
這位朝鮮儒生從容起身,整理了一下衣冠,方才開口。
“索扎大人,容我解釋。”
金孝元的聲音溫潤,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權威。
“在我朝鮮和明朝,朝政的根本法則是孔子學說。明朝稱之為理學或心學,我們稱之為性理學,核心都是尊卑貴賤、君臣父子之道。”
索扎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這與他了解的東方政治哲學相符。
“然而。”
金孝元話鋒一轉。
“明朝有一股不講尊卑貴賤的暗流,稱為法家。這種思想源自暴秦,主張以嚴刑峻法治國,不重禮義廉恥。朝鮮的徐敬德、日本的'大一大萬'學說,都是這種異端的變種。”
有馬晴信突然插話。
“大一大萬?那不是...”
“正是那些叛賊的口號。”
金孝元冷冷道。
“'萬眾如一',何等荒謬!人天生就有貴賤之分,豈能平等?”
索扎眼睛一亮。
“所以嚴嵩大人的意思是...”
“嚴閣老這是在宣告。”
金孝元的聲音提高了幾分。
“他將與違背孔子之道的明朝皇帝決裂,在聖人學說上寸步不讓。這等氣魄,令人欽佩。”
索扎恍然大悟,興奮地拍案而起。
“我明白了!這就好比我們佛郎機的國王公開反對羅馬教廷!”
“正是此理。”
金孝元微笑頷首。
“在歐洲,這樣的國王會有什麼下場?”
“輕則公開懺悔,重則...”
索扎做了個抹脖子的動作。
“不出三個月,必定倒臺!”
“諸位,明朝的國相與皇帝已經勢同水火。”
索扎用流利的漢語說道,聲音低沉而有力。
“這是我們千載難逢的機會。”
朝鮮使者金孝元第一個站起來響應,他身著朝鮮傳統官服,眼中帶著野心。
“我國議政大臣尹元衡大人已授權我表態——必須依朱紈、王忬先例嚴懲奸臣楊帆、俞大猷!”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