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這忙碌之中悄然度過,轉眼已到年末。
每年入冬,都是各地衙門最忙碌的時候,既要準備來年春種,又要防範冬季寒冷致人死亡,總得提心吊膽,尤其去歲北方雪災給人提了一醒,今年各地早早地開始防範起寒災來。
而朱元璋對此,也極為上心。
夏天再熱,因酷暑而死的畢竟少數,實在熱得不行,脫了衣裳往水裡一泡總能暫解暑熱;可冬天就不行了,買不起厚衣裳和炭火,不能禦寒,真凍起來可是要人命的。
武英殿內,朱元璋望著下首的朱標詢問道:“標兒,今年各地受凍百姓如何?可有雪災致百姓大量暴斃?”
朱標老實作答:“稟父皇,今年較去年稍好一些,再未有大雪災襲擾北地,但各地入冬較早,天氣較往年比仍顯寒冷。”
聽到這裡,朱元璋立馬想起朱辰所說“小冰河時期”,對百姓生計又生擔憂。
但朱標接下來的奏報,又讓他寬心不少。
“不過,今年凍死的百姓人數,較往年大幅下跌,除了極北偏僻之地仍有少數凍斃之民外,中原各地幾乎沒有出現寒冬致死案例。”
“竟有此事?”聽到這訊息,朱元璋大是驚喜,
朱標笑著解釋:“父皇您忘記了嗎?您去歲讓兒臣搗鼓的‘煤球’,經過一年時間,已經宣傳到了全國各地,有這煤球供暖,百姓再不懼寒冬。”
“如此甚好!”朱元璋滿意的點了點頭,笑容滿面道:“這全靠標兒你忙活,此事你居功甚偉。”
“兒臣不但貪功,若不是父皇說出來,兒臣又怎麼知道這煤炭還能如此,我大明百姓日後再也不會凍死,最大的功勞還是父皇。”雖然朱標也知道這個主意是那來自幾百年後的後輩,但千穿萬穿,馬屁不穿,面對朱元璋,他還是恭謹道。
聞言,朱元璋頓時老臉笑開了花,整個武英殿裡洋溢起歡快氣氛。
便在這歡快氛圍裡,洪武十六年走向尾聲,洪武十七年來臨。
新年伊始,朝廷循例舉辦元旦大朝會,而與往年稍有不同的是,今年的朝會多了不少外邦使臣。
既有外賓,這元旦朝會的規模自不會小——誰都愛面子,在客人面前彰顯國威,是每個統治者的本能。
因此,今年的元旦朝會上,儀仗佇列格外威武,朱元璋的對天奏表聲格外洪亮,一身明黃袞袍威武端莊肅穆,那雙明亮的雙眼炯炯有神。
將這天朝氣象看在眼裡,朝臣們也是與有榮焉,當著外邦使臣的面,將胸膛挺得老高。
對天奏表後,就是各種節目表演,朝臣們和外邦使臣也都看得很是盡興,循例這元旦朝會該告一段落,然而今年,朱元璋又新添個流程,叫在場朝臣頗感意外。
“諸卿,朕能推翻蒙元,建立這大明盛世,全靠我大明天兵,趁著今日正旦大朝會之際,諸卿可願與朕一同前往校場,一睹我大明天兵的風采?”
初聽此言,朝臣們大是迷惑,往年也沒這流程,咋突然就鬧什麼閱兵了?不過當看到那些外邦使臣之時,眾臣頓時就明白了過來,陛下是想向他們展示一下大明的雄姿。
當即,群臣連忙說道:“臣等領命!”
此刻,城郊校場內,十萬甲士肅立如林,玄甲映日,寒芒刺目。
當見到朱元璋帶著群臣和這些外邦使臣走進來時,兵將們頓時莊嚴肅穆,齊聲呼喝道:“拜見陛下!”
這聲音震天動地,叫人心旌顫抖。
在場眾人,外邦使臣自不必說,已駭得瞠目結舌,便連那些早見識過明軍神威的大明朝臣,也驚得左右四顧,不知所措。
來到臨時搭建的看臺前,朱元璋一聲高喝:“閱兵開始!”
立時鑼鼓喧天,旌旗揮舞,整個校場似是煮沸的開水般翻湧躁動起來。
只見一支騎兵排成整齊的列陣隊形,快速的奔騰而來,其佇列之整齊,非但衣著統一,連戰馬步伐都全然一致。。
整齊劃一的馬蹄聲中,眾將士將手中長槍高高舉起,發出鏗鏘齊鳴,齊聲威喝道:“大明威武!”
那吶喊聲響天徹地,直震得眾人耳朵生疼。
便在這震天吶喊聲中,這支騎兵由遠而近,駛過眾人面前。
先前隔得遠,眾人只覺這佇列齊整,吶喊聲喧囂,直待其走近,才發現這些騎兵滿面剛毅,個個臉上帶著悍不畏死的兇獰表情。
任誰看到這般兇狠表情,都能想見,這麼一支威猛無畏的騎兵,在戰場上定是所向披靡。
眾朝臣看得心神激宕,雖然場上兵將面色猙獰,然而在他們看來,這般兇狠霸氣的模樣,正是大明天兵理當擁有的氣勢。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