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撿到了我的手機

第95章 我孟家未嘗不能執儒家之牛耳!

鄒縣,位於兗州城南四十里外。

縣雖不大,倒也小有名氣,並非這縣中有什麼名勝古蹟、特產風物……概因此地乃是儒家亞聖——孟子的故鄉。

談及儒學,世人都推孔孟二聖,皆以此二人引領風騷。然而論及後世待遇,孟家較孔家就寒酸多了。

自古以來,孔家一直被推為儒學代表,地位崇高,不單在讀書人心中極受敬仰,在朝廷層面也頗受重視。

而孟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受到朝廷優待,甚至朝廷連孟子葬於何處都未曾查過,也從未為其修過廟宇墓葬。

一直到宋仁宗景佑四年,孔子第四十五世孫孔道輔守兗州,才在鄒縣的四基山南側訪得孟子墓葬,遂在此地修起孟子廟。

而後,孔道輔又於鳧村訪得孟子第四十五代孫孟寧,推薦於朝,宋朝廷這才賜官,封孟寧為迪功郎、鄒縣主簿,命其率領族眾編修族譜,主持孟子奉祀。

第二年,孔道輔又在自家孔廟的西側,建立了五賢祠,將孟子、荀子、楊雄、王通、韓愈五人尊為“五賢”,設像祭祀。

後來,孔道輔回京擔任御史中丞時,又多次聯合當時有名望的官員,向朝廷舉薦孟子,終於引起了皇帝對孟子的興趣。

元豐六年,宋神宗封孟子為鄒國公,詔書中稱:“自孔子歿,先王之道不明,發揮微言,以詔三聖,功歸孟氏,萬世所宗。”

至此,孟子終於在朝堂裡小有地位,孟家也開始崛起。

孟府位於鄒縣偏南,距離孟廟不過一街之隔。作為孟家世居之地,這座府院最早由北宋朝廷出資修建,其規模自是不小。

前後七進院落,前衙後宅,最後方還有個偌大花園,為這府院平添幾分雅緻,在這花園和內宅連線之處,最為雅靜的位置,修有一間書房,平日孟家族人可在此習文讀書,休養情操。

照說有此風光,在這裡讀書該十分愜意,然而此刻,身處書房,站在窗臺眺望花園風光的孟家家主孟克仁,卻是愁眉不展,一臉哀色。

“父親,您這是怎麼了?為何這幾日一直愁眉不展?”

這時,一個身形挺拔、眉目英朗的少年郎走進書房來,此人乃是孟克仁的長子,也是孟家下一代繼承人,孟希文。

見得父親心情沉鬱,孟希文自得過來詢問緣由。

孟克仁回過頭來,眼裡滿是憂慮,他嘆了口氣道:“朝廷要以山東為試點,清丈田畝,繼而試行攤丁入畝之新政,你知道吧!”

新政試點之事,早由朝廷布告傳開,山東境內但凡有識之士,皆已知曉。

孟希文點了點頭道:“此事孩兒也早收到風聲,卻是不知這事與父親愁眉苦臉有何關聯?”

孟克仁苦笑轉身,走到書桌前,從書堆裡翻出封信箋道:“此事原與我孟家無關,可就在前兩日,京裡有人來信,言稱這稅務新政損國敗民,絕不可成功試點。”

“京中來信?”孟希文大是詫異,連忙走到近前觀望。

信中所書誠如孟克仁所說,全是對這稅務新政的批貶之言,並稱此政若是推行開去,必會致使民生凋敝,天下大亂。

敢對朝政做此妄議,孟希文大納悶何人會有此膽量,繼續再往下看,卻是沒見信中落款。

雖不知此信由何人所寫,但看其工筆端秀、行文雅正,再聯想從京中寄來的,想來也知道肯定是那群高官。

稍一思慮,孟希文揣測道:“此人書信前來,是希望我們孟家出面,阻止新政試點?”

孟克仁點了點頭,再嘆口氣道:“去年孔家才被滿門抄斬,若我孟家此時強出頭,跟朝廷對著幹,怕不是要步孔家後塵啊!”

他拊手沉吟,又糾結道:“可若是不依這書信,開罪了京裡貴人,怕日後也沒好日子過……”

拜孔道輔幫扶,孟家在宋元兩朝,過得倒挺舒服,可到了明朝,就又開始走背字了,因為朱元璋不喜歡孟子那些振聾發聵的警示之言,一直想把孟子從神壇上拉下去。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