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從帶朱元璋逛紫禁城開始

第610章 於家搬遷!小神童

于謙帶著好奇的目光看向於老爺子。

於老爺子哈哈大笑,捋著白鬚,面露心滿意足的笑意:“那是當然,好孫兒!國子大學還有我工部之內的數學課程,可是在國子學院之內優先更新的。

如今杭州府這邊最高的不過也就是二元方程,可在數年前,國子監之內,先生就已經研創出了微積分,微積分上面還有著高數。

也正是高數之上的這些理論,才建造出了這實學大道,那蒸汽輪船、火車,還有更多未來的實學之物,包括熱氣球軌跡、風力、經度、緯度,也都是和這些息息相關的。”

“那就聽祖父的。”

于謙聽到了想聽的東西,點了點頭,應下了這事。

於老爺子心滿意足。

於延昭默默點頭。

於是一家人緩緩商量著,打算這兩日之內就將能搬的東西全都運往洛陽新都而去。

而在這杭州府之內。

不僅僅是他們於家,但凡考上國子大學的那兩個。

一個而立之年的,還有一個二十五歲的年輕人,也通通選擇了這樣的方式。

但凡能在洛陽新都立足。

自是人人都想要乘坐著實學這艘大船一飛沖天。

錢塘縣乃至杭州府,終究還是太小了,誰不願做那高高在上的人?

……

時光荏苒。

洛陽新都本屬河南一帶。

而浙江雖屬南方,但由於鐵路、火車、蒸汽輪船等一應便捷之物,於家連同杭州府錢塘縣的家當,收拾行囊後轉瞬趕往洛陽新都,只花了不到月旬十日。

從火車站順著人流熙熙攘攘、說說笑笑地往外走,于謙被母親一隻手抓著,另一隻手則被祖父於老爺子牽著。

於老爺子雖是工部主事,但在這洛陽新都之內,官員數不勝數,隨便扔塊石頭都能砸到幾個幹部,哪怕他有工部的差事,也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體現出特殊待遇。

此時的洛陽新都。

隨著歲月變遷,早已經過了多次修繕,尤其是那些實學相關的設施。

體育場、腳踏車、駕照、蒸汽汽車、蒸汽輪船,還要和洛陽新都外面的護城河相連,所以早在洛陽新都城牆之外,就已修建起了其他專門建築。

以此讓整個洛陽新都的人流不斷擴大。

甚至在如今的大明一朝,洛陽新都也成了北方多數百姓的必選之地。

由於沒有了郡縣府縣之間的文書限制。

百姓們咬咬牙坐著火車,或者成群結隊從其他地方趕來,到洛陽新都打工,每日所得的工錢,可要比他們偏遠的老家足足高出三四倍不止。

若是能尋得一些好的營生,甚至還能一飛沖天、結識貴人,從此為自己換一條通天大道。

就好比小縣城裡的工匠,若是有一技之長,來到洛陽新都,去大名銀行貸個款,租個鋪子,一轉眼也能搖身一變成為洛陽新都裡的本土商戶,這也猶未可知。

不過這些和于謙以及於家自然不是一回事。

于謙要上國子大學,家中還有父親於延昭這麼一個當朝進士。

雖說科舉改制已有近十載甚至更久,但還未曾過一代,再加上朝堂上多有進士出身的官老爺,孔孟聖賢的學問依舊流傳於大明五湖四海。

即便有掃盲班的成立,大明天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依舊還是文盲,所以使得讀書人的地位雖然比原本有所下降,但終究還是保持著較高的社會地位,甚至節節升高。

更別提還有於老爺子這麼一個工部主事。

工部主事已然很不得了,再加上一個六級工匠的身份,工部之內早已給他分了房子。

雖說地契是大明朝廷的,但只要他在職期間沒犯什麼大錯,這房子確實能讓他終生擁有。

“這兒便是洛陽新都了嗎?”

于謙睜著好奇的眸子,脆聲問道,“洛陽新都真的好大,比杭州府都還要大出好多。”

寬廣的城門,那好似參天一般的城牆,四處寬闊的道路,用青石板鋪就的路面極為平整。

還有穿插在人流之間、遵循著交通規則的腳踏車,包括少許的蒸汽汽車,也都在各種各樣的黃白線之內四處行駛,和密密麻麻的馬車交織在一起,亂中有序,序中有亂,並沒有影響街道上的行人秩序。

還有四處的快手、衙役、巡捕等人在附近巡邏,人數不多,卻能很好地維護此處的規則,使得洛陽新都的街道上行行有序,不斷運轉。

此刻,同於謙他們一大家子一樣,從別處趕到洛陽新都的人不在少數,有的是從火車站那邊下來的,有的則是從遠處官道步行而來的。

于謙跟在幾個大人身邊,還有不少於家的僕人。

雖然不是賣身契,但也是訂了契約的,也就跟後世的家政人員大差不差。

此刻耳邊傳來其他地方趕來的人的議論,絡繹不絕。

他們大多低著頭,帶著害怕陌生且警惕的目光不斷注視著周圍的人,個個佝僂著身子,似乎不太習慣洛陽新都的全新氣象。

赫然間,哪怕是大明從洪武一朝到了如今的朱標一朝,可在大明天下,老百姓普通且平凡才是佔了大多數的。

“這便是報紙上所說的洛陽新都嗎?

去年開春時,村子裡就有人在這兒發了一筆大財,聽說一年就掙了好十幾兩銀子。”

“你們也聽說了?《大明日報》上面可是寫了不少招聘資訊,地方報紙也順帶轉載了一下,否則咱們可不知道。”

“聽說在這洛陽新都附近的碼頭上扛大包,每月可都有將近六七錢銀子,要是扛得多了,那可有近一兩了。”

附近來的不少百姓,顯然都是為了這種活計才趕到洛陽新都,想要發一筆大財的。

在百姓們原本待的地方,一年到頭能存下一二兩銀子就已不得了,而他們這些只能出賣苦力、沒有技術活的人,守著自家一畝三分田地,素來是最為艱難的。

到了洛陽新都,那一切便不一樣了。

于謙聽著附近百姓們交頭接耳的話,不由得問了一下身旁的書童柳哥兒:“柳哥兒,你一月是多少銀錢來著?”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