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呂蒙已經摺在江陵,孫權被困益陽,欲與我聯手剿滅劉備,共分兩川。”
繼續看著書信,忽然大笑道:“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
司馬懿疑惑道:“大王何故發笑。”
“孤笑呂蒙無謀,孫權少智!”
曹操撫須而笑,將書信遞給司馬懿,冷笑道:“此番偷襲荊州不成,反受其困,大難臨頭。看似稱臣於魏,實則要孤發兵攻打荊州,解江東之圍也!”
司馬懿看罷,起身抱拳道:“漢室久已衰微,殿下功德巍巍,生靈仰望。今孫權稱臣歸命,此天人之應。殿下何不應天順人,早正大位,既可鼓舞士氣,亦斷劉備偽作漢室之望?”
曹操擺手嘆道:“孤雖進位魏王,但終究是漢臣,如今名爵已極,豈敢有他望?孤為周文王足矣!”
司馬懿道:“但孫權既然稱臣歸附,殿下不可拒之門外,不如封官賜爵,振奮士氣,亦可瓦解孫劉聯盟。”
曹操斜眼看著司馬懿:“若封孫權,孤便要向荊州出兵。如今關雲長親自鎮守襄陽,誰能破之?”
司馬懿道:“封孫權是為壯魏軍之威,滅江東銳氣,更為瓦解孫劉同盟。至於何時出兵,要等錢糧備齊,人馬休整完畢方可。”
“仲達此議甚妙!”曹操會心一笑。
遂上表封孫權為驃騎將軍、領荊州牧,並告訴使者,只等江東援軍趕到,便南北呼應攻打荊州。
使者走後,司馬懿又道:“今孫權被困益陽,引頸望救,而江東精銳盡失,就算援軍趕來,恐怕也未必能救出孫權。”
曹操心中一動:“仲達之意,是叫孤趁機取江東?”
司馬懿獻策道:“孫權困在益陽,旦夕不保,卻遠來求援,又從江東調兵。吾料其必同時派人與劉備談和,爭取時間,暗調大軍反攻報仇。”
曹操點頭道:“此乃緩兵之計也!”
司馬懿道:“劉備忌憚大王久矣,必與孫權周旋,趁他兩家協商之際,何不另遣一支人馬,出兵揚州?出其不意拿下濡須,趁虛直取建業?”
曹操蹙眉道:“孫權稱臣於魏,孤封爵拜將,卻又出兵伐之,豈非失信於天下?”
司馬懿l冷笑道:“孫劉聯盟十餘年,孫權尚偷襲荊州,反攻關羽之後,何曾念及舊情?今日詐降大王,乃是情勢所逼,如此朝秦暮楚之人,豈可深信?”
“倒也有理!”曹操想起孫權兩次派人偷襲荊州,確實覺得此人大不如前。
慨然嘆道:“孫權雖有雄才,卻不足以爭衡天下。若趁雲長攻樊城,江東人馬一路攻江夏,一路取徐州,孤安能應付?”
司馬懿再勸道:“昔日若非孫劉同盟,大王早平定江南,一統天下多時矣!今蜀吳交兵,乃天亡之也。今孫權又調兵支援江夏,江東必定空虛,我軍徐州兵馬未動,若遣上將自淮南取江東,旬月便可滅吳。”
“仲達之計,與孤不謀而合。”
曹操剛才其實也心中有所想法,但近來頭疾發作頻繁,難以集中精神,加之感傷典韋和曹昂,思緒慢了許多。
此時被司馬懿提醒,忽然清明許多,撫掌笑道:“吳亡則蜀孤,孤以中夏之富、江東水軍之盛,何懼劉備?”
遂傳令留徐晃守南陽,將曹仁調回許昌養傷,實則暗中前往壽春,伺機取淮南。
曹操調兵完畢,司馬懿又道:“吾尚有一事不解:當初呂蒙襲荊州時,劉備尚遠在成都。那糜芳不過是個商客,如何能悄無聲息拿下呂蒙,騙過孫權?只恐其中另有蹊蹺。”
“嘶——莫非江陵還有高人?“
曹操眼睛眯成一條縫,馬上命曹真詳查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