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聽心聲後,女帝愛我如命

第430章 破形悟得生之韻,法紋織就跡之章

死寂籠罩城頭,只剩下洪水的咆哮和老將軍沉穩的呼吸。三日後,如同被一隻無形巨手扼住喉嚨,洶湧的洪水果然開始肉眼可見地消退!劫後餘生的人們狂喜之餘,有人忍不住問:“將軍,既有此判,為何早不言明?”

老守將摩挲著斷槍上那一道道深淺不一、記錄著無數次搏殺的刻痕,眼神平靜無波:“事未定局,言之鑿鑿,不過徒增紛擾,空耗人心。不如靜待……待這洪水自己開口說話。”

葉昭鳳的目光落在他甲冑袖口一處磨得發白、打著厚厚補丁的破損處——那是他年輕時在另一次抗洪死戰中,被崩裂的巨石劃破留下的。此刻,她心中豁然貫通,想起了太廟深處供奉的那些字字千鈞的“守成策”,哪一字一句,不是先輩們用漫長歲月、血淚教訓,乃至生命熬煮出的智慧結晶?

“老者的智慧,絕非紙上談兵的機巧謀算,”楚凡的聲音帶著深深的敬意,眼前浮現鎮北王楚吞嶽那張飽經風霜卻眼神銳利的臉,耳畔彷彿響起他常說的那些話:“打仗要觀雲識氣,治國需體察民瘼。”

那些看似平實的言語,背後承載的卻是數十年戎馬倥傯、治亂興衰沉澱下的血淚真知。“那是將日子過成了最精準的尺,一寸寸,丈量出了世事的深淺與無常。”

楚凡望著老守將挺立城頭、彷彿與城牆融為一體的身影,輕聲道:“脫凡境的‘智’,便是悟透真正的通達,並非看破紅塵、超然物外,而是看透了‘萬物執行皆有其恆常之理’,從而能在紛繁亂象中,捕捉那稍縱即逝的徵兆,於無聲處聽驚雷。”

**少者之銳關**

混沌如墨汁滴入清水,暈染變幻,最終定格為一間宏大卻略顯陳舊的書庫。空氣中瀰漫著陳年紙張和墨錠混合的獨特氣味。一個約莫十五六歲的少年虛影,正伏在堆積如山的古籍中。他眉頭緊鎖,手中一管狼毫小楷筆懸在半空,對著攤開的一冊被奉為圭臬的“權威注本”《水經注》,用力地搖了搖頭。

“此處不對!”少年低語,眼神銳利如鷹隼發現了獵物。他不再猶豫,筆走龍蛇,在旁邊的素紙上飛快地書寫、勾勒。他發現權威注本中關於某條重要河道的走向描述,與他偶然聽聞的鄉野傳聞存在巨大矛盾。質疑的念頭一旦燃起,便無法熄滅。

次日,少年便背上簡單的乾糧行囊,揣著自己繪製的草圖,踏上了漫漫求證路。沿著那爭議的河道,他餐風露宿,跋涉了整整三個月。

攀懸崖,涉險灘,訪漁夫,問樵子,用腳步丈量每一處河灣,用簡陋的工具測繪每一段水流。最終,一幅筆觸尚顯稚嫩卻無比精準詳實、標註著前人未發現的險灘暗礁的全新水系圖,在他手中誕生。

當他將心血之作呈給書庫中皓首窮經的老學究們時,迎接他的卻是暴風驟雨般的呵斥。“黃口孺子!乳臭未乾,也敢質疑先賢定論?!”“狂妄!不知天高地厚!”圖紙被粗暴地擲於地上,沾滿塵埃。

少年並未被這陣勢嚇倒,他挺直了單薄的脊樑,俯身拾起圖紙,指著圖上用硃砂醒目標出的一處猙獰礁石群,聲音清朗而堅定,穿透了書庫的沉悶:“諸位先生!前人未曾親見此處水下暗礁密佈,故注本有誤。我親眼所見,親身所測,便不能讓後來的行船者,再蹈此覆轍險境!”

後來,他這幅飽含心血和勇氣的圖,果然被水師採納,在無數次航行中成功避開了觸礁之險。而書庫幽暗的角落裡,那幅曾被棄若敝履的圖紙,早已被後輩學子偷偷尋回,懷著敬意,精心裝裱懸掛。

“少者的鋒芒,絕非初生牛犢不識險惡的莽撞,”葉昭鳳望著少年在河道邊攀爬、測量,被荊棘劃破衣衫也毫不在意的身影,胸中湧起一股久違的熱流。

她清晰地憶起自己豆蔻年華時,頂著“牝雞司晨”、“女子不得干政”的如山壓力,硬是在莊嚴肅穆的朝堂之上,憑一己之辯,力推漕運改革方案時的情景。那份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倔強,那眼中容不得半分謬誤的執著,與眼前這執拗少年何其相似!

楚凡亦想起兒子葉念凡在凌霄城大刀闊斧推行“新學”時,被一群老臣指著鼻子痛罵“離經叛道”、“數典忘祖”的場景。少年卻梗著脖子,眼神清亮如星:“舊書典籍要讀,祖宗之法要敬,但新的道理也要講!墨守成規,只會讓活水變成死潭!”

楚凡唇角不禁勾起一絲笑意:“脫凡境的‘銳’,便是徹悟:有些稜角,不必為了迎合世俗而刻意磨平。正是這些看似扎手的稜角,才能劈開陳腐僵硬的舊殼,讓外界新鮮的光與風,得以透入這沉寂之地,滋養出新的生機。”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