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身子養好了,到時夫君以最好的自己,為王爺做事,王爺看著也更加放心啊。
夫君你也要為王爺著想才是啊。”
王玉夫人孫氏不斷寬慰著王玉,足足說了兩炷香時間,王玉最終才逐漸平靜下來。
“夫人說得是,此事我聽夫人的。
不過我在家中閒著也無事,正好教教那兩個頑子。
他們若是沒有真本事傍身,以後怎麼輔佐世子,怎麼為大漢國效命。”
孫氏看著王玉平靜下來,也是笑了,只要心平靜下來,王玉想要怎麼做,她都任由王玉折騰了。
時間緩緩過去,距離過年的時間,只有三個多月了。
大明京師,天氣已經逐漸降溫,人們的穿著也逐漸厚實起來。
皇宮大殿內,朱棣坐在椅子上,聽著下方朱高熾與朱高燧的彙報。
“寒冬逐漸到來,兒臣已經讓內閣發文各地,注意百姓過冬一事,災民的安置必須要在寒冬之前完成,並且要解決取暖之事。
此事兒臣也有讓各道都察院監督此事進行,朝廷的專項款銀,已經下撥。”
“還有北平皇城已經修建完成,具體什麼時候遷都,還需要爹您來確定。”
朱棣看著手中的折章,聽著朱高熾的稟報,最終將折章放在一旁。
“老大,你做得不錯,寒冬要格外注意,每年凜冬時節,都有不少人凍死,這個現象必須要改變才行。”
“下撥的寒冬安置銀與物資,老三你的錦衣衛也要盯著,要是有人敢打這些銀子和物資的主意,直接拿人。
要是有懈怠者,該處理的直接處理,絕不姑息!”
朱棣滿臉殺意,大明的情況,他是清楚的,正是因為清楚,他才知道朱高熾將大明治理起來的不容易。
而寒冬,可以說是他極為不想面對的季節,每年寒冬,各地都會出現凍死的人,他身為大明皇帝,來年看著折章,年年心痛。
他不是沒有管,他是真的有在管,但沒有辦法啊。
這點真沒法怪朱棣,不僅是永樂一朝,從古至今,每年寒冬,死亡的人都是最多的。
大明都還算好,因為朱元璋在洪武時期大力在北方推廣種植棉花,加上棉紡織品工藝的進步,朱棣做得已經比以前好很多了。
朱高燧聽著朱棣殺意凜然的話語,當即應下。
“爹,你放心吧,兒子一定會讓各地錦衣衛加強注意的,只要有人敢伸手,錦衣衛第一個就把他辦了!”
朱棣點點頭,沒有再說這事,想了一會,轉頭看向朱高熾。
“老大,距離過年,還有多久時間?”
“爹,還有三個月又十一天,可是要讓老二回來過年?”
聽著朱棣突然問起這個,朱高熾心中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朱高煦,因為這幾個月時間,他看得出朱棣是真的挺想朱高煦的。
而且之前朱棣從來不關心這個,從來沒有提前這麼多時間問過年這事的,如今突然這樣問,在朱高熾看來,只能是因為朱高煦了。
朱棣聞言也是笑了,左手摸著下巴的短鬚,一臉的欣慰。
“老大,這次你可是說對了,那小子一去就是幾個月,連封書信也不知道送回來。
上次派錦衣衛給他送人過去,也不跟咱說聲謝謝,當真該打。
之前那混小子沒有出海前,還跟咱信誓旦旦的保證,等過年就回來看看,咱現在是看他都忘了。
不過他忘了,咱可沒有忘,如今也是時候叫老二回來了。
你去擬那一份詔書來,咱要親筆給他寫一封詔書。”
朱高熾笑著拿來一份詔書,朱高燧在一旁端來筆墨。
只見朱棣在聖旨上只寫了一句話:過年不回來,想讓咱親自來找你?
朱高熾與朱高燧看著這句話嘴角一抽,將聖旨這麼用的,恐怕也就是朱棣了。
尤其是朱高燧,想著當初那一夜,他與朱高煦約定好造反,他去火藥庫遇到朱棣給他的聖旨,就一個‘滾’字,讓他如今都歷歷在目。
朱棣完全沒有在意朱高熾與朱高燧的目光,他是一貫不喜歡文縐縐的。
“拿下去蓋上紅印,就給那個臭小子送過去,速度要快,不然時間可趕不及了。”
朱高熾交給掌印的太監,隨即看向朱棣。
“老二要是收到爹送過去的聖旨,指定高興得睡不著覺了。
我保證,老二肯定能夠在年關之前趕回來。
這麼久沒有見了,還挺想念的。”
“老大,我看你是想你家那小子了吧,這次二哥回來,就會把大侄兒帶回來,對於二哥,你還不放心嗎?”
“老三,你胡說什麼,我什麼時候說過對老二不放心了。
想老二是真,想那小子也是真,這點沒什麼不好說的。”
朱棣看著這倆人又在他面前拌起嘴來,也是樂得笑開了。
“行了,你們兩個少說幾句,別想著用這種方式給老二開脫。
等著臭小子回來,咱一定得好好揍他一次,出海了就沒個訊息。”
“至於遷都的事,先不急,等老二回來之後再說吧。
對了,老二的漢王府,讓人去收拾收拾,另外安排些伶俐的人,別到時老二回來連個使喚的人都沒有。”
朱高熾與朱高燧也是笑著應下,他們心中,都有些想念了,雖然是有著各自目的的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