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高煦,海外立國大漢

第95章 火繩槍!朱高煦對線膛槍的執著

朱高煦靜靜的聽著,並沒有因為這些怪罪張景等人,他很清楚,如今的突破,已經是巨大的進步了。

火繩槍本身就是突破性的火器,從火銃到火繩槍,可以說是質的改變,尤其是火繩槍對比起火銃那誇張的射程,破甲距離。

就像鳥銃一般,從出現到明朝結束,直到清朝後期,是的,清朝後期,都仍舊在使用鳥銃。

鳥銃的有效射程就是百米,也就是破甲距離,其實最遠射程不止百米,但更遠的距離,完全就要看敵人能不能接得好了。

而在嘉靖時期大量製作的魯密銃,原本由魯密上貢而來,明朝仿製,有效射程也就比鳥銃多十多米,但製作工藝比起鳥銃複雜許多。

火繩槍對比起火銃雖然非常好,但朱高煦真正想要的,不是火繩槍啊,火繩槍在戰場上的缺點依舊足夠大,敵人是能夠用計策進行針對的。

尤其是潮溼天氣,一旦遇水,火繩槍直接就廢了,大風天氣也極難使用火繩槍,且彈藥填充速度過長,即便用上沐英的三段射,都很容易被近身。

朱高煦真正想要的,依舊還是燧發槍,燧發槍比起火繩槍,如果要求少一點,真正改動的,就是點火裝置,由火繩改為燧石點火。

海外的燧發槍要快一些,大明是直到末期,公元1365年,也就是崇禎八年,畢懋康成功製作出燧發槍,只是絲毫沒有引起重視。

清朝後,滿清又完全不重視火器,然後火器的發展就斷層了,與外面徹底斷檔。

朱高煦聽後,帶著張景等人來到房內。

“子彈射出穩定性這塊,可以使用碎紙,亦或者少許優質棉,硝酸棉進行固定,這樣射出的鉛彈就能穩固很多,確保精確性。

至於火藥室,不要放在正面,放在側面,這樣就可以像剛才本王做的那樣,射擊前進行瞄準。

同時,在火繩槍槍管這裡,加裝一把短刃,遇到近身戰時,可以將短刃固定在上面,就可以進行近戰。

這些是需要注意的,改進後,你立即著手研製出來,不必過於追求完美,只要保證耐久性就可以,火炮也是這個方式。

然後立即開始生產,加大馬力進行製作,也不用再去考慮改進的問題。

現在你們在這裡等一下,本王給你們另外一種槍械,這種槍械才是你們後面需要全力攻克的。”

朱高煦壓根就沒有考慮使用火繩槍,火繩槍只是他用來過渡的,用來讓張景等人進步的,知道這種新型槍械的。

朱高煦一直想要的,還是燧發槍,並且是線膛燧發槍。

在十九世紀中葉之前,全世界的槍械基本都是使用的滑膛槍,但滑膛槍的致命缺點就是射程限制太大,穩定性對比起線膛槍也極為不如。

朱高煦真正想要打造出來裝備全軍的,就是線膛燧發槍,因為在沒有機床這樣的工業裝置前,線膛燧發槍,差不多就是極限了。

剩下的突破,他哪怕沒有試,他都知道,突破的程序無疑是非常漫長的。

但在如今的情況下,他也只能一邊讓張景等人全面研發線膛燧發槍,一邊使用火繩槍來過渡。

在張景等人期待的目光下,朱高煦讓人拿來筆墨紙硯,當即開始畫了起來。

不僅是燧發槍,包括刻畫線膛的工具,都一直弄了出來。

儘管這種刻畫線膛的方式不是那麼精確,但在如今沒有那個條件的情況下,只能這樣做了。

這個拉線膛的工具,就將刀具裝在硬木杆上,推動進入槍管時不會受力,但在拉出時,就會將槍管內部拉出溝槽,而且透過木杆,可以進行旋轉,這樣可保證挖出的淺槽也是旋轉的。

只要這樣重新安裝刀具,反覆使用,溝槽逐漸加深成型,沒有經過刀割的,就會形成凸起,從而製作成線膛。

這也是線膛槍最為原始的線膛刻畫方式,歷史已經證明是可以做到的。

只是說起來簡單,但朱高煦非常清楚,做起來,絕對不會那麼簡單,相反,會非常難。

因為沒有任何可以借鑑與參考,全靠他給的這些,讓科研院與火器司的人去做,一點一點,全靠摸索,難度自然會非常高。

但哪怕再有困難,朱高煦都得讓這些人去做,他只要將這些思路與方向寫出來,他相信,作為這個時代這方面頂尖的人才,最終是能夠做出來的。

那些如今還沒有出現的種種,最終會被這些人逐漸研究出來的。

而他,只需要為他們提供所有後盾,讓他們沒有任何後顧之憂去研發,去探究,就好。

朱高煦足足刻畫了四個小時,其實許多他都有些忘了,畢竟也是前世作為小愛好時去看過一些火器的發展,哪裡能夠記得那麼清楚,清楚所有的工藝流程。

又向張景等人足足講了一個多小時,都是一些大致的步驟,以及大致的做法,具體怎麼開展,怎麼做出來,最終就得看科研院的人什麼時候弄清楚那些原理了。

張景等人聽得無比認真,聽後看後,每個人都無比的震驚,他們都沒有想過,原來,還能這樣做。

一眾人看向朱高煦的目光,無比的崇拜與狂熱,在他們看來,要不是朱高煦是大明王爺,他們是真的想讓朱高煦來主持科研院,帶著他們做了。

“王爺,臣等這便下去開始研究,必將精力主要放在這上面,只是王爺讓科研院研究的其他,會放慢速度,王爺若是有急要的,可讓人通知臣等。

另外臣還有一個請求,王爺能否多派些人手前來,如今科研院人手不足啊。

臣等也嘗試著去培養下面的人,但需要的時間太多了,且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夠培養出來的,而且如今也根本沒有時間去培養下面的人了。”

“這事本王會解決的,現在你們先這樣去做,另外你們若是有友人擅長這些的,過後寫下名單給本王,本王帶他們過來。

現在你們再堅持堅持,等明年,明年本王肯定給科研院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

朱高煦直接就應了下來,這個問題本來就是他準備要解決的,而且只能回到大明才能解決。

朱高煦現在越發的著急回去一趟了,這次回去要處理的事情是真不少,基本都需要朱棣來點頭同意,朱高煦心中在想著,給朱棣帶點什麼好東西過去。

畢竟不給點好東西,朱棣恐怕真不會什麼都由著他,畢竟朱棣才是那個皇帝啊。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