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國邊地,隨著朱瞻基與內閣的楊士奇等人商定,大明集結二十萬大軍,開始陳兵朝鮮王國邊地。
大明的動作,頓時讓現在的朝鮮國王李裪心頭大震,心更是無處可放,當即派遣使者,帶著繁多的歲供前往大明。
然而朱瞻基並未接見朝鮮使者,而是派出楊溥為代表,去往邊地,要求朝鮮國王李裪前來邊地面見。
而大明的動作,也是讓大漢國的朱高煦都為之一驚。
“大明這麼興師動眾,你們說說,朝廷是真的要對朝鮮用兵了嗎?”
朱高煦很是疑惑的問向王玉等人。
朱高煦是真的疑惑啊,看看朱瞻基做的那些決策吧。
主動降低對奴兒干都司的掌控,撤回大部分大軍與大量軍官,以及大部分官吏。
然後現在告訴他,朱瞻基要打朝鮮?
如果朱瞻基真的要打朝鮮,那就應該加強對奴兒干都司的重視,用奴兒干都司的兵馬為主力,對朝鮮發起進攻才是。
再加上之前朱瞻基還給朝鮮送火器,不僅僅是火器,還包含了一部分的火器技術,這不是明擺著要去加強朝鮮?
如今朱瞻基又集結數十萬大軍陳兵朝鮮邊地,這不純純的左右腦互搏?
先是主動削弱自己在那邊的實力,又去增強朝鮮的實力,現在又要去打朝鮮,要這是真的,朱瞻基和大明那些人,做決策都這麼沒有腦子的麼?
雖然他對朱瞻基無感,但朱瞻基也不至於做出這種事吧?
而這也是他無比疑惑的,現在他搞不清楚朱瞻基到底是要出兵朝鮮,還是有其他目的了。
因為幹出這麼大的動靜,朱瞻基總不會是因為無聊,所以嚇一嚇朝鮮?
王玉看過傳回來的訊息後,同樣眉頭緊皺。
“王爺,這事怎麼看,臣都覺著蹊蹺。
且先不論朝廷如今所做的決定與當初的決策背道而馳,可這些年來,朝鮮一直安分守己,並未做出任何僭越以及對大明不利之事,按照朝內那些人的想法,應該是不會出兵的。
臣先將這點也拋開不論,就算是大明真的已經確定要出兵朝鮮,可如今大明的這番佈置,也很不對。
集結的大軍,幾乎都是各個衛所之軍,大明的精銳,依舊還在南方與京城,並沒有任何調動的跡象。
除此之外,攻打朝鮮,肯定是需要出動大量精銳水師的,從海上登陸進攻朝鮮都城,比起從奴兒干都司方向發起進攻要快許多,大軍的補給以及進攻路線也更加方便。
可大明並沒有出動水師,只派出少許艦船在巡洋。
這些動作,臣怎麼看,都有一種大明做出這麼大的動靜,只是為了嚇一嚇朝鮮。
而且還有最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在大明朝堂之上,滿朝公卿恐怕只會將大漢當做最大的潛在威脅才是。
如今大明雖然新政已經徹底變了樣,但休養生息還沒有徹底完成,怎麼會捨得放棄我們大漢這個潛在威脅,而興師動眾去攻打朝鮮呢?”
這也是王玉無比凝重又疑惑的地方,實在是怎麼看,他都覺得怎麼不合理。
他一個不擅軍事的人都能看出這些,朱瞻基與大明那些朝堂重臣,難道就看不見?
王玉是真有些不信,不可能沒有人看見才是。
就在這時,許柴佬的話音也是傳出。
“王爺,大明出兵,會不會是因為當今朝鮮國王正在創制朝鮮自己的文字與文化有關?
臣之前在平東、定東、安東之地多年,那裡距離朝鮮王國極為接近,且三省之地,以及大漢許多地方與朝鮮之間的貿易往來都不少。
當即朝鮮國王李裪正在制定朝鮮李朝的文字,並且已經有了雛形,正在一部分地方進行推廣。
之前朝鮮與蘇祿等國都是用的漢字作為官府文字與語言,可這位朝鮮國王自繼位後,卻是勵精圖治,發展經濟,仿照大漢改革吏治與一些制度,同時集中人才專研科技之道。
軍事上也進行了大力整頓,尤其是水師與岸防,都在大力建設,大軍也在原本的基礎上有所增加。
或許是因為這些,導致大明要對朝鮮出兵?”
許柴佬對朝鮮李朝知道的訊息就要比王玉多一些了,因為之前在平東三省之地,就對朝鮮有過一定研究的。
朱高煦聽著王玉與許柴佬的話語,心頭也在沉思著。
王玉所說的,也是他心頭最大的疑惑。
朱高煦很清楚,朱瞻基不是朱棣,朱瞻基恐怕早就希望他的大漢出事了,朱瞻基也迫切想要解決他。
只是礙於實力問題,一直隱忍。
楊士奇那些人,更是從始至終都想把他徹底鬥倒的,這些人對他的想法,絕對深刻。
尤其是大明在沿海之地加大防備,派遣主力大軍,又大興水師建設,增強岸防,做的這些措施,雖然沒有明著說,但誰都知道就是在防備他。
在這樣的基礎上,朱瞻基以及楊士奇那些人,會在這個時候去動朝鮮?朱瞻基有開疆擴土之心?
他是真不信。
而許柴佬所說的這些,朱高煦也都很清楚。
畢竟大漢與大明之間夾雜著這麼一個小國,他又怎麼會看不見。
許柴佬所說的李裪正在創立朝鮮文字,朱高煦知道,一直沒有動作,也是因為他現在沒有精力去收拾。
除此之外,就是動朝鮮很容易挑動大明與朱瞻基的敏感神經。
現在他先要解決歐洲,先把可能會對大漢,會對漢人產生威脅的歐洲諸國解決,才會調頭來再解決這些。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他也沒有對大明有什麼動作,對朝鮮也沒有動作。
李裪確實在勵精圖治,如今的朝鮮確實強大了一些,但也僅此而已了。
朝鮮無論怎麼發展,別說對大漢產生威脅了,對大明產生威脅都難。
朝鮮與歐洲諸國,哪邊的危害更大,朱高煦分辨得出。
但即便是許柴佬所說的這些,在朱高煦眼中,依舊不是大明會出兵的理由。
因為朝鮮本就註定無法成為大明的威脅,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朱瞻基與楊士奇那些人,會遺忘他這個真正的威脅?
思考許久,朱高煦緩緩道:“我有一種直覺,大明這樣做,真正的目標,恐怕會是我們。”
朱高煦沒有任何證據與情報,但他就是有這樣一種直覺。
只要朱瞻基與大明朝堂上的那些人將大漢視為第一威脅,那麼大明所做的所有決策,必然都會是奔著他來的。
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捨本逐末,本末倒置。
王玉與許柴佬都沒有反駁朱高煦這句話,他們也很清楚,大漢如今的實力過於強大,加上朱高煦的身份,在大明那些人眼中,大漢肯定就是第一威脅。
這種情況下,大明那些人做什麼,只要最終目標是大漢,他們都不會感到意外。
可朱瞻基這樣做,到底要怎麼才能對他們動手?
如果朱瞻基想要趁著大漢的大軍集結去往了歐洲那邊,現在想要動手,也應該是集結大軍在南部以及交趾那邊才是,而不是對朝鮮一副動兵的架勢啊。
兩人思考許久,依舊沒有什麼頭緒時,朱高煦的話語,卻是在此時傳出。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